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181416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5日 陈山 宫德卿 杨刚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因急性STEMI行溶栓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 48 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A组(47例)和无缺血预适应B组(4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改变、心功能、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入院时,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F、FS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DD、LVESd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住院后4周内,缺血预适应A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4256,4.3708,4.7298,5.4136,P均<0.05);但缺血预适应A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1903,P<0.05);两组患者再发心梗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t=0.2279,P>0.05)。结论 初次AMI前48 h内心绞痛的发作(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维护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关键词】

    心肌缺血预适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

    1986 年Murry 等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 概念,观察到预先一次或反复短时间缺血,可以使心肌在其后长时间缺血中得到保护,主要是心肌对其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延缓心肌细胞死亡。其机制与缩小缺血后坏死面积、减轻心功能障碍和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关。为了验证IPC是否存在,我们对9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根据发病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组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首次因急性STEMI行溶栓治疗的患者92例,入选标准:①诊断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关于STEMI的诊断标准。②年龄<70岁。③血压≤160/100 mm Hg,血压超标者经降压后溶栓。④无溶栓禁忌证。⑤无条件进行PCI治疗,或者患者不同意PCI治疗。排除标准: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②PCI治疗史、冠状动脉搭桥史。②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根据患者心肌梗死发病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A组(47例)与无缺血预适应B组(45例)。预适应A组梗死前均有心绞痛发作史,其心绞痛发作病史为1 d~18 年,大多为 3~5 年,并伴有静息和(或)动态 ECG缺血性改变。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①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②静脉滴注尿激酶之前嚼服阿司匹林片300 mg,此后连续两日每日口服阿司匹林片300 mg,第4日及以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片75 mg/d。③静脉滴注尿激酶后12 h脐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以后5000U,q12 h,使凝血时间保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连续应用7 d。④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指标:入院时采用美国惠普HP2500彩色心脏超声仪检测左心室功能,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应用Teichholtz公式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of shortening,FS%)。每组数据取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②心肌酶及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检测采用ELISA法,所用试剂盒由深圳康百恩公司提供;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试剂盒由美国生物诊断产品公司提供。上述两个指标在标本收齐后同时进行一次性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每2 h检测CK-MB及cTnI,连续测定 12 次后每12 h复查 1 次,直至其恢复正常。观察其峰值浓度、发病至峰值时间及发病至恢复正常的时间。③并发症:随访两组患者溶栓后4周内发生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发心梗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胸痛至溶栓时间、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体重指数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入院时心功能指标比较 入院时,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F、FS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DD、LVESd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住院4周内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 住院后4周内,缺血预适应A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4256,4.3708,4.7298,5.4136,P均<0.05);但缺血预适应A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1903,P<0.05)。两组患者再发心梗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t=0.2279,P>0.05)。见表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14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