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181443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5日 王秀梅 张波 边翠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8例,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及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9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10粒/次,3次/d)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000 U/次,2次/d)联合疗法;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69.4%;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效果分析,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4%;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实验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指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确切,治疗有效率高,且对凝血功能无严重影响,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复方丹参滴丸;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心绞痛类型之一,研究认为其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疾病状态[1];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血小板在病变部位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堵塞[2-3];临床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笔者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联合疗法,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3例,患者入院后经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及治疗建议》标准[5]。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98例,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为(56.3±6.4)岁,病程平均为(4.5±1.3)年;实验组患者95例,其中男51例,女44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为(56.2±6.8)岁,病程平均为(4.6±1.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及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10粒/次,3次/d)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000U/次,2次/d)联合疗法;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改善以及PT,APT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情况;同时注意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判定

    ①显效,治疗后相同劳动强度未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频率减少80%以上,同时硝酸甘油使用量亦减少80%以上。②有效,治疗后相同劳动强度心绞痛发生频率及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50%~80%。③无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严重,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未达到50%。

    1.4.2 心电图改善效果判定

    ①显效,治疗后静息时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上升超过0.5 mV以上,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者T波由直立变平坦。③无效,治疗前后比较心电图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对照组98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43例,无效30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68例,总有效率为69.4%;实验组95例患者中显效60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89例,总有效率为93.7%。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效果比较

    心电图改善效果分析,对照组98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40例,无效28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70例,总有效率为71.4%;实验组95例患者中显效54例,有效3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89例,总有效率为93.7%;实验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及APTT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PT指标值分别为(10.81±1.52)s,(10.74±1.48)s,APTT指标值分别为(27.71±4.52)s,(27.80±4.65)s;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PT指标值分别为(10.87±1.43)s,(10.85±1.38)s,APTT指标值分别为(27.83±5.28)s,(27.92±5.07)s。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对照组9810.81±1.5210.87±1.4327.71±4.5227.83±5.28

    实验组9510.74±1.4810.85±1.3827.80±4.6527.92±5.07

    注: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心跳加快,面部潮红症状,1例皮下注射部位出现瘀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发病机制主要为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的微血管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进展迅速,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几率较高。研究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栓为不完全血栓,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及纤维蛋白,临床溶栓治疗效果不佳,而对于抗凝治疗反映良好。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结合凝血酶Ⅲ及复合物,抑制凝血酶,促进t-PA释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凝聚及发挥纤溶作用[6];同时其分子量较小,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PT、APTT等凝血指标影响不明显,同时生物利用度高,无需静脉注射,作用时间长。复方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素及三七总皂苷,药理研究证实,其可以有效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供,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同时降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