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20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100例和亚低温治疗组10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伤后随访6个月,常规治疗组死亡24例,亚低温治疗组死亡18例,两组临床预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加用亚低温治疗比单纯常规治疗疗效更好,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发生,如此才能降低病死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增多,导致重型颅脑损伤逐年增加。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的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对治疗提出更高要求。亚低温技术能有效的保护脑组织,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能积极防止继发脑损害发生[1],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我们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200例;其中男132例,女68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3岁。所有病例均进行头颅CT、MRI检查,排除伴有严重的胸腹脏器伤及低血压休克;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并发严重感染者。
1.2损伤基本情况致伤原因:打击伤28例,高处坠落伤62例,交通事故102例,其他损伤8例;患者开始治疗前格拉斯哥(GCS)评分:6~8分146例,3~5分54例。原发损伤:单纯广泛脑挫裂伤3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伴脑挫裂伤33例,脑内血肿伴脑挫裂伤22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97例,原发脑干伤18例。
1.3方法
1.3.1分组将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100例和亚低温治疗组10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明显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3.2治疗方法
1.3.2常规治疗应用吸氧、气管切开、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激素、补液、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根据患者病程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行血肿清除术、小脑幕切开术、颅骨钻孔探查术、脑室外引流术。
1.3.3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方法是:采取冬眠合剂:生理盐水500 ml+异丙嗪100 mg+哌替啶100 mg+氯丙嗪100 mg持续静脉滴注,冬眠合剂药物用量和药物滴注速度,根据患者体温、血压、心率、肌张力、寒战反应等情况调节。应用HGT-200IV型亚低温治疗仪(珠海和佳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同时使用冰毯和冰帽,使直肠温度能够在4~12 h内缓慢下降至直肠温度35℃下,使直肠温度维持在32℃~35℃之间,颅内压下降到20 mm Hg以下时,亚低温状态再维持24 h。亚低温治疗一般应用3~5 d。亚低温治疗时程,取决于患者脑水肿和脑挫裂伤程度、颅内高压持续时间和下丘脑损伤程度。复温过程应缓慢,每4~6 h使直肠温度上升1℃的方法,逐渐升高直肠温度,经过17~36 h恢复直肠温度至36.5℃~37.5℃。
1.3.4并发症亚低温组在治疗期间15例发生电解质紊乱,21例肺部感染,9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出现心率降低,无血压波动,密切观察,复温后心率恢复正常。
1.3.5临床疗效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依据GOS评分疗效评价标准,进行预后评定,分为死亡;植物生存状态:卧床不起,无意识;重残:卧床不起,但意识清楚,24 h均需他人照顾;中残,生活基本能自理,部分家庭生活需人帮助;预后良好,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部分恢复社会生活。
2结果
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常规治疗组死亡24例,亚低温治疗组死亡18例,依据GOS评分疗效评价标准进行预后评定,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例,%)
组别例数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度残疾良好常规治疗组10024(24.00)10(10.00)10(10.00)34(34.00)22(22.00)亚低温治疗组10018(18.00)4(4.00)8(8.00)26(26.00)44(44.00)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预后比较,P<0.01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后由于创伤导致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创伤后颅内压增高、中枢性高热和脑功能障碍、呼吸功能不全以及休克等因素,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组织缺氧,是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脑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因素。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又称冬眠低温疗法,是利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用镇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抑制,使患者大脑快速进入抑制状态,并通过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让患者的基础体温下降并保持在28℃~35℃范围内。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亚低温治疗Busto首先报道,对亚低温治疗有着明确的评价,明确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近年来亚低温治疗在脑血管病、颅脑创伤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低温治疗医学界分为超深低温16℃以下,深度低温17℃~27℃,中度低温28℃~33℃,轻度低温33℃~35℃,亚低温治疗目前公认的最佳治疗温度是32℃~35℃,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2]。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够降低脑组织氧耗量,使得细胞内能量代谢酶促反应(呈温度依赖性)速度显著减慢,抑制细胞能量消耗,减少乳酸形成,避免脑细胞乳酸堆积和局部的酸中毒;使患者脑部在亚低温状态下,显著提高了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亚低温状态下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及兴奋性氨基酸)生成、释放和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亚低温通过抑制脑细胞白三烯的生成,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细胞蛋白合成明显降低,特别是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MAP2)等重要的细胞结构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亚低温状态可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使脑损伤后脑细胞蛋白如微管相关蛋白2(MAP2)合成恢复到正常水平,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亚低温可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并能使钙调蛋白激酶Ⅱ活性恢复正常,并能调节钙调蛋白激酶Ⅱ的mRNA表达。亚低温可减少弥漫性轴索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亚低温降低损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开始时间非常重要,文献报道脑组织缺血后6 h内开始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神经细胞50%损伤,亚低温开始治疗时间超过24~36 h已经不能够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我们认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宜在受伤后6 h内开始,以便减少神经系统损伤[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患者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程度以及颅内高压持续时间、下丘脑损伤程度[4]。如脑水肿和脑挫裂伤严重、颅内高压持续时间长、下丘脑损伤严重,则亚低温治疗时间必须长,这类患者亚低温治疗时间太短会造成颅内压反跳现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1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