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191269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5期
     2 发病机制

    此病多为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和喙肩弓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袖组织撞击喙肩韧带、肩锁关节及肩峰的前方1/ 3。肩袖撞击区主要集中在冈上肌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处,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骨刺形成及组织变性形成骨刺、骨赘以及肌腱与滑囊的增厚,从而占据了肩峰下的间隙导致间隙变窄,进而导致肩袖的磨损或撕裂。按病情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Ⅰ期为肩峰下滑囊及肩袖组织的出血和水肿改变;Ⅱ期病变发展为纤维化及肌腱炎病理改变;Ⅲ期:为出现不可逆改变,表现为肩袖撕裂、二头肌腱破裂及骨刺形成、骨关节炎等。

    Bigliani等[9]将肩峰分为三型:Ⅰ型平直形肩峰,Ⅱ型弧形肩峰,Ⅲ型钩状肩峰,并认为Ⅱ、Ⅲ型肩峰更易出现肩峰下撞击。但有学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与三角肌相比,肩袖肌力的下降更为明显。肩部外展时,肩袖对肱骨头的压抑力量下降,肱骨头上移,肩峰下间隙变窄,肱骨头反复与肩峰前缘撞击,肩峰前下缘骨赘形成,出现Ⅱ、Ⅲ型肩峰[10]。

    3 诊断

    自1972 年Neer[1]首先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做为一个独立病种以来,人们渐把该病从肩痛患者中独立出来。但将其从其他肩部疾患中鉴别出来并非容易。

    3.1 病史及体检

    主要症状包括疼痛和活动受限[11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