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误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患者,女,53岁,农民。反复发作性喘憋、咳嗽7年余,加重伴右小腿麻木11个月于2010年9月5日住院。既往有“鼻炎”病史。约7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喘憋、活动后气促,咳嗽,无痰,后反复发作,有时伴发热、鼻塞、头痛,渐进性加重。近5个月来觉右小腿麻木。2005年1月因影像学检查发现“双肺点片状浸润阴影”及结核菌素试验(2000PPD)强阳性诊断为“肺结核”,痰菌检查涂(-),采用2HRZE/4H2R2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之后还曾出现过皮肤丘疹、紫癜,当地多次反复不规律给予糖皮质激素、抗风湿等治疗。入院体格检查双肺闻及散在哮鸣音,呼气时明显,右下肢轻度非指凹性水肿,关节活动无异常。胸部CT提示两肺多发散在磨玻璃密度影,其间有结节状影。鼻窦CT提示鼻上颌窦、筛窦炎。肺功能测定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气管、支气管黏膜水肿。肺泡灌洗液嗜酸粒细胞增多、无细菌生长。肌电图显示右下肢神经源性损害。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1.81×109/L,p-ANCA阳性,血红细胞沉降率42 mm/h,C反应蛋白53.8 mg/L,Ig E阳性。入院诊断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给予口服泼尼松45 mg/d和硫唑嘌呤50 mg/d,右小腿麻木好转,喘憋、咳嗽减轻,血嗜酸粒细胞降至1.18×109/L,复查胸部CT浸润影吸收,出院后继续泼尼松和硫唑嘌呤治疗,泼尼松逐步减量维持。随访9个月无复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