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温旭新 蔡光华 冯戈平 广东省五华县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PRVC)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随机分为PRVC组52例和间歇指令通气(IMV)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动脉血气、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上机时间。结果①PRVC组上机时间(67.62±22.63)h明显低于IMV组的(88.78±25.88)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PRVC组治愈率92.3%,明显高于IMV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PIP、Pmean和FiO2明显低于IMV组(P0.05),12h、24h后更加明显(P0.01);两组PaO2及通气治疗24h的PH值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RVC组PaCO2在通气治疗1h、12h明显低于IMV组(P0.05),pH值在通气治疗1h、12h明显高于IMV组(P0.05)。结论 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比IMV具有优越性,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的机械通气方法,是目前呼吸机中较科学和理想的一种通气模式。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间歇指令通气 新生儿 呼吸衰竭
【分类号】R722.1
呼吸衰竭(RF)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呼吸机是目前治疗RF的主要手段,压力控制下的间歇指令通气(IMV)是传统的通气模式。广东省五华县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区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5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摘要】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PRVC)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随机分为PRVC组52例和间歇指令通气(IMV)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动脉血气、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上机时间。结果 ①PRVC组上机时间(67.62±22.63)h明显低于IMV组的(88.78±25.88)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PRVC组治愈率92.3%,明显高于IMV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通气治疗1 h后PRVC组的PIP、Pmean和FiO2明显低于IMV组(P<0.05),12 h、24 h后更加明显(P<0.01);两组PaO2及通气治疗24 h的 PH值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RVC组PaCO2在通气治疗1 h、12 h明显低于IMV组(P<0.05), pH值在通气治疗1 h、12 h明显高于IMV组(P<0.05)。结论 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比IMV具有优越性,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的机械通气方法,是目前呼吸机中较科学和理想的一种通气模式。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