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252092
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2例临床分析和补液治疗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25日 苏小雯 杨帅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救治方法及补液治疗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22例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病例。结果 2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16例行子宫全切或次切除术,6例保留完整子宫;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首位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预防、识别DIC的发生、去除病因、及时补充血容量、积极有效的抢救配合是救治DIC的关键。

    【关键词】 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病情发展迅速,如不能及时救治,容易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本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22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救治方法及补液治疗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成功抢救22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30.59±3.59)岁;孕周23~41周,平均(36.68±4.61)周;出血量1000~8000 ml,平均(3670.45±2241.74)ml;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9例;16例行子宫全切或次切除术,6例保留完整子宫;10例院内发生,12例外院转入时已发生。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我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的标准,对诊断DIC指标要求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降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②血浆纤维蛋白原<1.5 g/L或进行性下降。③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3P)试验阳性,或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 mg/L或血浆中纤维蛋白裂解产物(D-二聚体)阳性。④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 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⑤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10 s以上。⑥纤溶酶原减低。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并发DIC的危险因素

    本组病例中均有导致产后出血的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见表1。

    2.2 急救处理和预后

    一旦确诊为DIC,应积防治休克的同时快速寻找病因,去除病因;纠正微循环障碍;重新建立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原发病的治疗是防治DIC的首要问题。[1]本组病例中,11例(50%)行子宫全切术,5例行子宫次切除术,6例保留完整子宫。经过积极治疗,2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并发DIC的预防

    产后出血与DIC二者互为因果,因此应该积极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当存在有易引起DIC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产后出血、流产、刮宫术、胎盘早剥、子痫前期、羊水栓塞、胎死宫内等,一旦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时,要警惕产科DIC的发生。同时重视对孕产妇尤其是高危妊娠患者的产前、产时、产后的管理和监测可有效预防DIC的发生。

    3.2 早期识别DIC的发生,去除病因

    产后出血并发DIC,病情发展迅速。产后出血患者若出血不凝,使用宫缩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DIC,要尽早识别DIC的发生;根据DIC发生不同时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积极处理原发病。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均应入住ICU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加强监护;积极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3.3 补液治疗及护理

    产后出血并发DIC多因急性失血,很快进入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最基本手段,产科失血性休克能否成功救治贵在及时、迅速、配合、有效。补充血容量时, 在有良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下,按估计失血量增加 10%~ 20%计算,补液时:①在出血后1~2 h补足失血量的1/3 ~1/2。②按全血量∶晶体量=1∶3的比例输入。③ 最好输新鲜全血。[2]由于产后出血病情发展迅速,高凝期不明显而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凝血系统被激活和微血栓形成,常有出血(不凝血)表现。此阶段补充凝血因子至关重要。[3]护理措施:①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保证快速输血输液。②有效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输液过多、过快而引起肺水肿。④根据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确保输血安全。⑤根据各项监测指标调整输血输液速度。⑥准确计算失血量、出入量,警惕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