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273559
576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陈以卫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576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的发病时间、发病率与偏瘫侧肢体肌力之间的关系,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的发病机制。方法总计观察1259例脑卒中患者,观察期为发病后6月以内,予以测量水肿肢体最显点的周径,与健侧比较,并予以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观察脑卒中患者肢体水肿的发病时间、发病率、与偏瘫侧肢体肌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卒中患者1259例中,有效观察1077例,出现偏瘫侧肢体水肿症状576例,发病率约为5348%,其中第1月发病率为1002%,第2月约为3198%,第3月约为1619%,第4个月为054%,第5、6个月未见偏瘫侧肢体水肿。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的发病率高,发病后3个月内是高发期,尤其发病后第2个月较高;患者肢体偏瘫程度与偏瘫侧肢体水肿发病率呈正相关。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偏瘫;水肿;机制

    作者单位:223099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欧洲脑卒中发病率逐步下降,而亚洲脑卒中发病率却逐步上升,这与目前亚洲人的年龄结构、饮食、生活习惯等相关。我院自2010~2012年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诊治脑卒中患者1259例,有效观察1077例,其中出现偏瘫侧肢体水肿576例,临床表现为偏瘫侧肢体皮下肿胀,肢体胀痛、沉重感,尤其是四肢远端、手足部较明显。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共诊治脑卒中患者1259例,成功随访1077例,男819例,女440例,年龄323~815岁,平均年龄604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054例,脑出血患者205例。

    12方法通过治疗期间观察,予以测量水肿肢体最显点的周径,与健侧比较,并予以多普勒超声检查,出院后电话回访以及门诊随诊,观察期6个月,观察每例患者出现偏瘫侧肢体水肿的时间,偏瘫侧肢体的肌力。统计分析水肿发病率、水肿高发期以及水肿与偏瘫侧肢体肌力之间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中文版处理。

    2结果

    21总计观察脑卒中患者1259例,有效观察脑卒中患者1077例,发现共计576例脑卒中患者发生偏瘫侧肢体水肿,发病率约为5348%。其中上肢水肿257例,下肢水肿180例,上下肢水肿139例,脑卒中后第一个月偏瘫侧肢体水肿发病率为1002%,第二个月为3198%,第三个月为1619%,第四个月为054%,第五、六月未见偏瘫侧肢体水肿。脑卒中患者前3月为偏瘫侧肢体水肿高发期,尤其第2个月发病率较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发病率见表1。

    表1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发病率

    时间观察病例数水肿发病数中断随访数肢体水肿发病率发病后第1月1259123311002%第2月1105340423198%第3月723113251619%第4月585330054%第5月5520450第6月50706022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与肌力的比率见表2。

    表2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与肌力的比率

    肌力患侧肢体

    水肿病例数比率(%)0级1452517%Ⅰ级1392413%Ⅱ级1362361%Ⅲ级1192066%IV级37642%V级003讨论

    脑卒中患者出现偏瘫侧肢体水肿临床较常见,有学者报告脑卒中偏瘫侧肢体水肿的发病率约占125%~700%[1],而目前对于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水肿的治疗方法较多,有康复锻炼,予以患肢主动或者被动训练,有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例如地奥司明[2]口服改善微循环,有使用物理治疗的方法例如加压衣[3],但笔者观察疗效常不一。根据观察576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的发病时间、发病率、与偏瘫侧肢体肌力之间的关系,分析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水肿的机制如下:①动脉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而静脉回流主要靠它与心脏之间的压力差,以及肌肉收缩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由于静脉壁较薄、弹性差,这种挤压力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骨骼肌和静脉瓣连接一起,对静脉及淋巴回流起到泵的作用,即称为“静脉泵”或者“肌肉泵”[4]。患者偏瘫肢体肌力及肌张力降低,肢体失去了“静脉泵”的挤压作用。故我们可以观察到表2中肌力越低的患者水肿越严重,而肌力正常的患者没有出现肢体水肿。②继发性营养代谢障碍,脑卒中患者出现偏瘫症状,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肢体功能活动减少,偏瘫侧肢体血流缓慢,代谢产物循环不畅,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偏瘫侧肢体继发性营养代谢障碍,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失调,收缩和舒张反应变得迟缓,出现偏瘫侧肢体水肿症状,故从表1中可以发现偏瘫侧水肿易发生在发病后前3月,特别是第二个月是高峰。第二个月患者卧床休息时间长,继发性营养代谢障碍最明显,而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继发性营养代谢障碍逐步减轻、消失,水肿得到改善。③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传导受损,血管运动产生中枢性神经麻痹,血管失去了神经支配,瘫痪侧血管静脉管腔塌陷,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血流缓慢,血液阻力增加,导致毛细血管血压继发性增高,淋巴液的生成同时增加,但是重吸收相对减少,组织液的生成及重吸收平衡破坏,出现偏瘫侧肢体水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8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