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干预对缓解急救人员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的效果研究(3)
第1页 |
参见附件。
与社会对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也难于保证危重患者抢救质量。加强急诊专业队伍的建设,尽快建立健
全由急诊急救专业人员完成危急重症全面救治,真正体现急救工作及时、便捷、高效、安全的独立型模
式,已成为当今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紧迫的任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把急诊建设放在
重要位置,由像普通科室一样对待向重点科室建设转化,给予重点扶持和倾斜。另外20世纪九十年代以
来,随着急救工作的开展,许多同行在排班问题上进行过有益的探讨[9]。针对工作压力源,研究者提
出过不少对策,其中排班模式的选择,直接反映急救人员的利益,可以缓解压力[10]。采用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班次,排班时年轻急救人员与经验丰富年长急救人员配合,减轻年轻急救人员心
理压力。为进一步缓解急救人员工作中的压力奠定基础。
333加大管理者的支持力度,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国外研究显示,需要更多的来自组织及同行的支
持[11]。和谐的工作氛围对心理压力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作为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应
重视在急救工作中应有的人格权利,对急救工作中的不足及缺陷,不简单批评与处罚,而是共同寻找原
因,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平时多关注其生活、心理、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并根据不同的性
格特点给予适时的开导与鼓励,帮助其正确处理情感、家庭之间的关系,对急救人员的成绩和进步应给
予表扬与奖励,避免其长期处于缺乏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阴影中。对患者的投诉要做到详细调查,对属实
的按规定处罚,不属实的要向急救人员讲清。
334以人为本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需要不断的建设和发展,而急诊医疗工作也要随着学科的发
展而发展,同时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发掘新的功能。急诊医疗的创新
首先体现在急诊急救医疗传统观念的转变上,即不能把急诊医疗理解为施实心肺复苏等一般性的抢救水
平上,应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运用尖端技术,能够承担并完成各类危急重的抢救如心肺脑复苏,多发
伤,急性中毒,多脏器功能不全,休克等疾患的救治,为患者提供质量、效率“双高”的优质服务。急
诊医疗的创新还体现在更新和转变服务意识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急诊
医疗价值取向落到实处,让患者得到真正的实惠。诊治过程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了解急危
患者抢救现存的和潜在的发展需求。医疗急诊的创新更体现在新服务项目的开创上。近年研究表明,我
国急诊死亡前4 大类的疾病是: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血管病、损伤与中毒。创伤与疾病后“黄金1
h”和“白金10 min”是临床抢救的关键时刻,国内有专家提出在“黄金1 h”内重视急诊科工作及“
第一时段的抢救概念[12,13],所以,为了更有利于患者的救治,应打破现有的急诊模式,建立心脑血
管疾病急救绿色通道,创伤急救绿色通道,以满足人们更高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和期望。急诊医学与急
诊工作发展的事实证明,观念创新有益于急危重救治质量的提高,能够促使急救工作的与时俱进。本组
中,因患者要求过高产生压力者占9219%,这就要求急救人员更新观念,不能单纯认为急救是一种技术
操作,应视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统一体,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想法、感受、调动患者主观能
动性,使患者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从文学教育、语言宣传、形象教育等方面传递医学常识。领导给予
理解和支持,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在晋升职称、外出学习等方面给予优先,使急救人员把精力全身心投
入到工作中去。
33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意识地重点加强对人员的认知辅导、矫正其不良应对方式,掌握有效的应
对措施,以促进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11]。应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需要
,并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实现感情上与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融、目标上的一致;精神上给予重视
、支持,充分调动急救人员参与科室管理的意识,使急救人员感到自身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同时也体
会到做管理工作的辛苦,从而更好地配合急救的工作;提高急救人员福利待遇。
4结论
有研究显示,应对方式与压力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积极应对方式与压力水平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
与压力水平呈正相关[14],通过表2比较显示,采取柔性管理干预后,急救人员面对压力时采取积极应
对方式的频率上升,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频率下降。这表明在柔性管理干预下,急救人员能够更多地采
取积极应对方式,减少可以控制的压力来源。
参考文献
[1]刘益, 李垣, 汪应洛.柔性战略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9.
[2]程苏华.浅析急诊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18620.
[3]姜乾金. 心理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0111.
[4]黄德铭,陆文珍,施东伟.读“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有感.中国急救医学,1999,19(9):564565.
[5]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
(1):14.
[6]王荣升.急诊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急救医学,2002,22(2):613614.
[7]曾庆,邱泽青,柴枝南,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急诊部建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116118.
[8]熊淑芳,王霞.模式病房排班方式探讨. 中华护理杂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37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