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8666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郝二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临床观察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常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护理方案。方法 对我科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118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结果 在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中出现异常情况33例,占27.96%;其中胰岛素泵不工作1例,占0.8%;红、肿、痛3例,占2.5%;皮下硬结5例,占4.2%;胶布过敏5例,占4.2%;管道堵塞6例,占5.5%;导管脱落3例,占2.5%;电池没电8例,占6.7%。结论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胰岛素泵的操作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操作方法,详细了解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对于保证胰岛素泵的临床顺利应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 糖尿病;胰岛素泵;护理对策

    糖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实验(DCCT)结果证实,强化血糖控制对于延缓和减少患者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胰岛素泵又称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装置(CSII),是临床上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一种胰岛素输注系统,目前被认为是控制血糖的最好方法。我科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共118例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问题,现将我科在使用胰岛素泵以强化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对护理干预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科住院的118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其中26例1型糖尿病患者,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52例,女66例,年龄4~72岁,平均空腹血糖为13.3 mmol/L,所有患者均在短期使用胰岛素泵,平均使用时间为8 d。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对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发生的概率进行统计,对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2 结果

    使用过程中有3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占27.96%,其中胰岛素泵不工作1例,占0.8%,局部红、肿、痛3例占2.5%;皮下硬结5例,占4.2%,胶布过敏5例,占4.2%,管道堵塞6例,占5.5%,导管脱落3例,占2.5%,电池没电8例,占6.7%。

    3 分析胰岛素泵使用常见问题原因及护理对策

    3.1 电池没电是我科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每次为患者装泵时都使用新电池,用旧电池以致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因电池低电量或没电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胰岛素泵的正常工作。我们保证科里有备用新电池,等报警时会为患者及时更换新的电池。

    3.2 输注装置或储液管内空气堵塞或皮下软管曲折:注意当胰岛素泵出现输注阻塞警报时,要检查装置软管中是否有气泡,如有则要考虑是空气堵塞造成。要注意胰岛素在使用前应提前放置于室温(25℃) 1~2 h。为避免针头将毛细血管刺破引起出血后凝血形成小血块将针头或输注导管堵塞,因此不要选择运动及锻炼拉伸的部位。

    3.3 胶布过敏: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出现对胶布过敏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贴胶布处局部皮肤红肿及瘙痒症状。尽量使用防过敏、透气性好的无菌透明敷贴。

    3.4 输注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硬结:在使用胰岛素泵之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如对金属过敏使用软管装置,定期更换输注装置及穿刺部位。我科要求使用时在泵体上标注日期、时间,每3~5 d更换输注导管及穿刺部位一次,新的穿刺部位与前一次穿刺部位应间隔2~3 cm。避免长时间于固定的一个部位留置穿刺针,否则容易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皮下硬结。另外,置泵时必须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5 导管脱落:有些患者因汗毛较重、出汗多,导致胶贴固定不牢,针头容易脱落。告知患者在睡觉的时候,要把泵放在相对稳妥的地方,翻身的时候还要注意管道的长度,不能牵动管道前段的针头,外出检查时请家属或患者告诉检查人员注意腹部有导管。

    3.6 在更换电池后,没有重新设定胰岛素泵的参数,有1例患者是因为此种原因所导致的胰岛素泵停止运行。为防止这样的事件发生,可以考虑在泵外表贴上相关提示语来防止泵停止运行所导致的医疗安全问题的发生。

    总之,胰岛素泵能模拟人体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更接近人体的生理需要,且使用方便、安全,痛苦小,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的全面细致护理工作对于治疗也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