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性疼痛临床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男19例,女9例,年龄28~81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肝癌术后转移7例,胰腺癌术后转移5例,胃癌术后转移3例,结直肠癌术后转移1例,卵巢癌术后转移1例,食管癌术后转移2例。按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Ⅰ级5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均药物止痛效果欠佳。均在CT导引下行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结果 28例疼痛患者中,1周后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5例,有效率82.14%。1个月后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4例,有效率85.71%。3个月后显效2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2.86%。6个月后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96.43%。结论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控制患者疼痛症状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关键词】 癌性疼痛;放射性125I粒子;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居高不下。各类肿瘤术后所致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尤以消化系统及盆腔的恶性肿瘤术后居多。以往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多采用全身化疗或常规放疗,但临床症状缓解率低,缓解时间短。如何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一直是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1]。我们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期间对3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性疼痛患者行多排CT导引下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近距离微创治疗,现就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均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治疗患者,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8~81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肝癌外科术后或多次介入术后转移7例,胰腺癌术后转移5例,胃癌术后转移3例,结直肠癌术后转移1例,卵巢癌术后转移2例,食管癌术后转移1例。诊断标准:28例患者均有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其中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就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另外患者为术后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均经腹部彩超、多排CT或1.5~3.0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结合病史,临床诊断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主要临床症状:腹痛、腹胀并伴有腰背酸胀痛等。按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Ⅰ级5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
1.2 方法 使用CT对病灶进行扫描,将相关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粒子植入治疗计划。125I放射性粒子由上海欣科公司生产,单个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0.8 mCi。术前4 h患者需禁食、水,术前给予镇静剂。局麻穿刺点,在CT导向下将l8 g粒子植入针缓慢插入至肿瘤局部,通过粒子植入针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操作完成后拔出植入针,消毒并包扎穿刺点。术后进行CT扫描了解粒子分布情况并将相应信息输入TPS系统进行质量验证。
1.3 术后处理 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术后常规观察48 h,对于术后出现治疗后疼痛加剧的给予对症处理,并积极给予止血、抗炎治疗。
1.4 术后随访及疗效判断 术后随访1~6个月。疼痛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疼痛消失或分级标准下降两级者;有效:疼痛分级标准下降一级者;无效:疼痛分级标准无下降或上升者。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
2 结果3 结论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控制患者疼痛症状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4 讨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以消化系统及盆腔恶性肿瘤转移率为高,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及腰背酸胀痛。随着病变的进展,症状加剧,食欲不佳,体质较差,难以耐受大剂量放化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2]。恶性肿瘤发生腹膜后转移时病期较晚,多数患者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又因腹膜后转移瘤病灶多位于胃肠及大血管周围,部分病灶是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且侵犯周围血管,难以完全切除,而且可出现并发症,是外科手术治疗的难点[3]。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术是一项新兴的肿瘤近距离放疗技术,将多排CT引导介入微创穿刺技术与放射粒子体内放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有机交叉融合;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PS)设计方案以及介入治疗技术微创的特点,将先进的影像导引设备与体内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有机结合,是实现肿瘤组织间放疗的崭新治疗方法[4]。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有明显的生物学优势,其优点是:①近距离照射杀死肿瘤细胞。②有效增加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③低剂量照射可增加肿瘤内乏氧细胞的敏感性,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④有效提高射线的肿瘤局部与正常组织剂量分配比。⑤并发症发生率低,不产生明显的放射毒性。放射性125I粒子的主要射线能量27.4 keV,穿透力1.7 cm,半衰期59.6 d,保证了肿瘤组织能接受到完全辐射剂量,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组织器官的功能。植入过程中及植入肿瘤内的粒子,按照放射防护要求进行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置,均可得到有效的防护。癌性疼痛的缓解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因为射线损伤神经及肿瘤受照后回缩压迫减轻有关[5]。
本组结果显示,CT导引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性疼痛是一种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无意外辐射的微创治疗技术,对控制患者疼痛症状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雪哲,吴沛宏,张福君.开展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9):901—905.
[2] 姚伟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8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