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中的效果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05月至2012年0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组各32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动脉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治疗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当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时,就会加重原有疾病,诱发呼吸衰竭,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1]。近年来,随着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提高,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中,由于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2]。本研究中,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5月至2012年0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气促,痰量增多等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6.0~84.5岁;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56.5~84.0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祛痰平喘、支气管扩张、抗生素、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由专人负责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氧合情况,对呼吸机进行调整,通气模式调整为自主呼吸与定时模式,使其维持≥8 h的通气,并调节呼吸末正压,使呼气压力维持在4.0 cmH20,吸气压力维持在10 cmH20,每分钟呼吸频率维持在15~20次。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对两组患者的PH、动脉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参数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上的危重疾病,其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质量。通气量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保留了气道的湿化、过滤功能,而维持了患者的生理性咳嗽,通过增加通气量,纠正机体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并且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过提高氧气动脉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减少了呼吸肌的耗氧量,改善了呼吸功能,还能够减慢心率,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4]。本研究中,在祛痰平喘、支气管扩张、抗生素、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充分说明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也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
在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合理使用正压通气呼吸机,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对面部皮肤的压伤,也要确保面罩没有明显漏气现象。同时,治疗期间,取下呼吸机面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饮水,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还要通过调节湿化器,注意维持呼吸道的湿化状态,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总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而且患者避免了气管插管,更易于患者接受,相应地减少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万成福.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2):37—38.
[2] 米玉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7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