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2(山莨菪碱)+手法推压在治疗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解痉药物654—2(山莨菪碱)+手法推压在治疗原发性肠套叠中的运动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肠套叠患者在压力整复前15 min肌肉注射解痉药物654—2(山莨菪碱)5~10 mg(根据患者大小酌量),使肠管解除痉挛呈松弛状态后进行压力整复,必要时辅以人工手法推压。结果 采用此治疗原发性肠套叠的32例病例全部获得成功。结论 肌内注射解痉药物654—2(山莨菪碱)辅以手法推压能大大提高原发肠套叠压力整复成功率和安全系数。
【关键词】 解痉药物;654—2;手法推压;原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肠蠕动节律紊乱,肠环肌持续局部痉挛,剧烈的蠕动将痉挛段推入肠腔内形成。套入邻近肠管腔内,局部肠壁反折共分为三层,由内到外分别称内筒、中筒与外筒。内筒与中筒合称套入部,外筒又称套鞘。中筒与外筒的反折部称套叠颈部,中筒与内筒反折部称套叠头部。由于套入部的系膜同时套入,套叠发生后,颈部与套鞘的痉挛可致套入的系膜发生狭窄,肠壁可由淤血发展为缺血,最终可导致肠管坏死与穿孔。临床表现有典型的渐发性疼痛、呕吐、粘液血便与腹部包块,严重者可有脱水、高热与休克。
1 治疗方法与结果
以往原发性肠套的治疗主要采用压力整复或剖腹手术治疗。单纯压力整复成功率较低,不能成功者均采用剖腹手术治疗。搜集我院1996年至2012年5月以来对原发性肠套叠的32例患者实行非手术治疗全部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本组病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个月至4岁。病例选择标准及适应证:①治疗前儿科或外科医师检查臆断为肠套叠,并经钡灌肠检查确诊断为肠套叠者。②发病在48 h以内,患者无其他合并症及肠坏死可能者。术前注意事项:①术前应和外科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旦失败立即剖腹手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②发病48 h以上或患儿病情严重有肠坏死可能者禁用此法。术前准备:①先将整复工具准备就绪。可采用自动控制压力之结肠注气机,或采用三通管分别连接注气球、压力表及双腔气囊尿管洗净备用。②压力整复前15 min肌内注射654—2,5—10 mg(根据患者大小酌量)使肠管处于松弛状态[1,2]。
肌内注射654—2(山莨菪碱)后15 min左右,观察患者有口干、耳廓微红时,此时即可施行肠套叠压力整复。令患者侧卧于X线检查床上,双腿屈膝,经肛门插管(可以适应深一点),并连接注气管。用胶片固定肛管于肛门并请助手堵住肛门,使气体不要经肛门排出。术者在透视下观察,并缓慢注气使肠内压力逐渐增高使之维持在10~15 kpa范围内,由于药力的作用肠管痉挛解除呈松弛状态,套入的肠管由于气体的排挤作用而容易逐渐复位。如果压力至15kpa(120 mm Hg)维持1~2 min仍不能复位时,可以辅以手法推压。在肠内压力增高气体推压“套头部”的同时,术者用手推压“套颈部”缓慢持续数分钟即可复位。复位成功的标志是:①气体大量涌入上部肠管进入小肠②腹胀减轻,套叠部软组织块影消失;散患者疼痛消失(患儿哭啼停止)③盲肠充盈良好。复位成功即可结束治疗,留住观察1~2 d。
2 讨论
肠套叠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节律紊乱,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上部剧烈的肠蠕动将痉挛段推入下部肠腔而形成套叠。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有两种:①结肠注气法。利用空气灌肠肠套叠压力复位器,从肛门注气使结肠内气压增高,使之维持在10~15 kpa套入的肠管由气体的排挤而逐步复位。一般认为若压力超过15 kpa(120 mm Hg)仍不能复位者,则须考虑手术[3]②钡灌肠复位法。从肛门注钡液,使其压力维持在13~17 kpa,钡剂由下部肠管,缓慢进入套叠部位排挤而逐步使套叠复位有因压力过高引起肠管破裂之弊,而破裂后大量钡液散播在腹腔内难以完全清除。以上两种方法前者优于后者,两者对原发性肠套叠的非手术治疗都有一定价值,但复位成功率不是很高,非手术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笔者通过近16年来利用654—2的肌松作用,辅以手法推压+空气灌肠压力整复位的方法,使套叠复位成功率显著提高。目前为止尚未见套叠复位不成功的病例。为此,笔者认为:术前适当肌内注射肠痉药物654—2,可大大降低所需气压,同时辅以手法推压可大大提高肠套叠复位成功率。由于654—2的肌松和扩管作用可以促使痉挛解除痉挛段肠管松弛,同时使血供增加减少肠管坏死,治疗套叠的成功率和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6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