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4期
编号:12336368
浅谈中药的药性理论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4期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中药临床实践中体现的不同性质和治疗作用加以总结。与此同时,药性理论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为方剂学中的配伍提供了理论依据,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描述“四气”的文献见《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本草经集注》指出:“其(指药性)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可见,在临床中,对于药性理论的认识,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气

    四气又名“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反应。四性理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成为了中药研究热点。

    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可以重新定义“四性”的概念,即是具有纠正机体寒证或热证内在活性的一类中药。具体表现在:寒凉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性,并能降低基础代谢率;反之,温热药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欧阳兵[1]提出的 “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他认为四性属性相同、功效相近的中药理论上应当具有基本相同的、能客观反映其药性寒热本质的“性效谱”。“性效谱”即可作为界定某一新中药四性属性的科学依据。

    近期的相关研究显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