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转归和诱导痰细胞组份EC、IL5、ECP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者的痰液EC、IL5、ECP水平,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方法 选择2008~2010年收治的1个月至3岁的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喘息性肺炎(喘肺)112例,分为二组,其中第一次发作毛支、喘肺组84例,发作≥2次组28例,支气管肺炎(无喘息症状)28例为第三组。吸取痰夜1 ml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C),IL5、ECP检测。 结果 反复喘息组痰夜EC,IL5、ECP明显高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次发作毛支、喘肺组与支气管肺炎组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EC、IL5、EC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IL5、ECP水平在同时存在喘息和特应性的患儿最高,在既没有喘息也无个人特应性的患儿最低。 结论 诱导痰细胞组份EC、IL5、ECP检测操作简单、无创,且能可靠地预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转归,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婴幼儿;喘息;痰夜; EC; IL5; ECP
哮喘的发病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但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的显著上升显然不能单以遗传因素来解释,环境因素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呼吸道病毒感染、过敏原暴露、环境污染以及被动吸烟等均是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婴幼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毛细支气管炎对婴幼儿哮喘发病及迁延至儿童时期均有很大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尤其6个月以下婴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儿童时期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痰EC、IL5、ECP检测,预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1个月至3岁的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喘息性肺炎(喘肺)112例,分为二组,其中第一次发作毛支、喘肺组84例,年龄(72±51)个月(1~24个月),男49例,女35例,发作≥2次组28例,年龄(161±79)个月(3~36个月),男17例,女11例,支气管肺炎(无喘息症状)28例为第三组,年龄(146±112)个月(1~36个月),男41例,女31例。
12 方法
121 诱导痰的采集及制备 让患者吸入沙丁胺醇400 μg,10 min后用超声雾化器对受检者进行不同梯度高渗盐水雾化,共计30 min。盐水浓度从3%增加到4%、5%。雾化10 min后,每5 min嘱患者清洁口腔和咽部,然后用力深咳,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容器中。
122 实验方法 如痰样镜检中见鳞状上皮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20%,则认为样本是合格的。加等量生理盐水于合格痰样中,漩涡振荡5 min,4℃以3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留取上清液于30℃冻存待测。①EC、ECP的检测:药盒购于瑞典法玛西亚公司,采用CAP系统以荧光免疫法测定。②IL5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深圳Jingmei Boitech公司试剂盒)。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哮喘组诱导痰细胞组份EC、IL5、ECP水平与毛支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婴幼儿期,发作性的喘息和咳嗽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并非所有的婴幼儿喘息都是哮喘。随着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现已证实,哮喘发病时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后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蛋白,其中以ECP最为重要,被认为是反映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标志。ECP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脱落,从而改变黏膜的通透性,并使感觉神经纤维暴露,导致气道高反应性。T淋巴细胞激活后释放的IL5不仅可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前体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并向气道趋化和粘附,还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LT)、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ECP等炎性介质,IL5在哮喘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婴幼儿时期的免疫系统和呼吸道发育均不成熟,容易罹患呼吸道病毒感染。婴幼儿时期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可以直接导致哮喘或作为触发因素导致哮喘的发生。毛支炎是婴幼儿时期,尤其6个月以下婴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儿童时期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婴幼儿期哮喘较年长儿哮喘的诊断难度明显增加,且缺乏有效的客观指标来预测其转归。为提高婴幼儿期哮喘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本课题通过对毛支组,哮喘组,支气管肺炎组诱导痰做EC、IL5、ECP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诱导痰液中EC、IL5、ECP明显高于毛支组及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6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