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35期
编号:12676300
罗山县门诊1247例孕妇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感染梅毒的情况, 为对该类人群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247例孕妇血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 1247例孕妇中, 检出妊娠合并梅毒8例, 检出阳性率为0.64%。结论 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规范化治疗是杜绝先天梅毒、切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孕妇;梅毒;血清学检测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 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器官, 病程和表现多样化, 显性和隐性期交替出现。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其次可通过胎盘传播, 染病母亲通过胎盘将疾病传播给下一代而发生胎传梅毒。为了了解本县妊娠孕妇感染梅毒的现状, 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 收集河南省罗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孕妇血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验, 现将检验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 1 一般资料 河南省罗山县妇产科门诊1247例孕妇。

    1. 2 检验方法 包括:①暗视野镜检。②镀银染色检查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找梅毒螺旋体。③梅毒血清学试验。因梅毒血清学试验(RPR)为临床检验科常做试验, 所以本文只作此论述。它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试验:①吸取孕妇0.05 ml血清放在卡片圈上, 并均匀地涂满整个圈内。②将抗原溶液摇均, 用标准针头吸取抗原, 每个标本中加一滴抗原。③放入旋转器旋转8 min, (100±5)转/min。④立刻在强光下观察结果。⑤结果判定:A.卡片圆圈中出现黑色絮状物即为RPR试验阳性;B.卡片圆圈仅见一点的炭颗粒为阴性。

    阳性孕妇要进一步作血清学定量试验。步骤:①在卡片5个圈内先加入0.85%盐水, 勿将盐水涂开。②吸取0.05 ml血清作倍比稀释, 稀释到最后应弃去0.05 ml。③滴加抗原, 旋转时间、速度和观察同定性试验。④如为阳性, 滴度应大于1:16。
, 百拇医药
    1. 3 梅毒定性阳性孕妇的治疗原则 ①治疗越早开始越好。②治疗剂量必须正规、足量、足疗程。③治疗后应作2~3年的随访, 治疗后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 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治疗常应用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 可用红霉素或四环素、或多西环素, 孕妇性伴阳性者也应治疗。

    2 结果

    门诊1247例孕妇中, 检出梅毒阳性8例, 检出率0.64%(8/1247)。其中20~26岁5例, 26~35岁3例。8例梅毒孕妇的血清反应素定量试验的滴度≤1:8的2例, 1:16的3例, 1:32的2例, 1:64的1例。8例梅毒孕妇中, 5例是一期梅毒, 占梅毒孕妇的63%,3例是二期梅毒, 占梅毒孕妇的37%。另有4例RPR试验定性阳性, 但定量试验在1:8以下为阴性。

    3 讨论

    梅毒发病的过程一般是从一期到四期。孕妇梅毒的检测一般是从孕妇的溃疡部位取材作暗视野镜检, 镜检能发现梅毒螺旋体。这种方法应该作为梅毒检测的“金标准”。由于孕妇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时间通常得2~4周, 此时检验科作血清学试验常常为阴性。因此时孕妇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明显, 抗体尚未产生而成“假阴性”。建议对怀孕的妇女, 前6个月内, 应多次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 以免造成漏诊。提倡早期对所有孕妇进行产前保健, 门诊普遍多次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以便早发现, 早治疗, 减少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因先天性梅毒是由染病的母亲通过胎盘感染其胎儿的。本院门诊检测1247例孕妇有4例是生物学假阳性, 其滴度都≤1:8, 与相关报道符合[1]。一般母亲的感染状态决定了胎儿感染的严重程度, 一期、二期梅毒孕妇, 可导致死胎。先天梅毒无一期梅毒表现, 婴儿可能在出生时不会出现梅毒症状, 但出生后3~8周就会出现梅毒症状。患儿皮肤及黏膜损害部位可发现梅毒螺旋体, 其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建议医院检验科做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性阳性时, 必须做定量试验, 因定性为阳性的孕妇, 可出现假阳性。只有梅毒定量试验阳性, 才能诊断为梅毒[2]。近年来, 随着本院“灭酶”工作的深入, 本院门诊就诊的孕妇, 截至目前, 基本没有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在给孕妇作梅毒血清学试验时, 完整的服务除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不歧视患者, 为她们保密外, 还应该包括劝说患者遵医嘱完成治疗, 向孕妇提供梅毒防治的知识咨询, 孕妇性伴侣的追踪, 及建议孕妇过夫妻生活时使用避孕套等, 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 控制住性病,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文严.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82.

    [2]戴志澄.慢性病防治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8-21., 百拇医药(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