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4年第7期
编号:12666996
中医学国际化进程与中医英译发展(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7期
     【摘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中医学逐渐从民族走向世界, 开始了其国际化进程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借助英语这一流行度最高的语言工具以求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 依托于中医英译而发展。本文分别从起步、发展及兴盛三个阶段详细论述了中医学的国际化进程与中医英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

    【关键词】 中医学国际化进程;中医英译发展

    中医学的国际化进程是与中医的英语翻译发展相辅相成的。中医作为中国的主流传统民族医学,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为缓解国人的疾病伤痛、挽救国人的生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历史到今天, 对中医学的肯定、学习及探索从未停止过, 且渐从民族医学走向世界医学之路-对中医学的英译使得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或是了解中医进而对中医产生兴趣甚至是接受中医, 而后者又极大程度的促进了中医的英译发展, 形成中医国际化进程中的良性循环。

    1 起步阶段
, 百拇医药
    中医出现在世界舞台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公元1707年, 英国医学家芙罗伊尔(Sir.JF), 就针对王叔和的《脉经》, 在伦敦出版了《医生诊脉》(The Physician's Pulse—Watch)一书, 现存于英国图书馆。这表明在近300年前, 已经有英文版中医图书出版, 而针灸则成为中医引起近代西方世界关注的重要标志与起点。《纽约时报》副总编、资深记者、专栏作家詹姆斯·瑞思敦(J Reston)发表于1971年7月26日《纽约时报》[1]一篇文章题目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手术”(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Appendectomy In Beijing), 如实的报道了他在北京切除阑尾手术的经历和针灸的特效功能, 引发了西方世界对针灸功效的密切关注, 西方开始了对针灸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兴起了针灸热。由此, 大规模的中医翻译活动开始围绕针灸这一领域出现, 中医针灸这一传统的中医诊疗手段借助语言工具进入到了世界人民的视野, 以其确定的疗效和完全不同的医学理念与现代医学形成强烈的对比, 极大程度的激发了人们对中医的兴趣, 对中医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日益提高。
, 百拇医药
    2 发展阶段

    随着西方世界对中医针灸了解的日益加深, 中医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获得了新的契机。自上世纪80年代起, 中国的中医对外交流活动陆续开展起来, 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中国创建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2], 中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相继开展的招收外国留学生项目, 及世界卫生组织连续发布的一系列有关传统医学文件等, 为中医的国际化进程不断铺设着道路。大规模的中医对外交流活动迫切需要大量关于中医的英文介绍, 以帮助中医学习者克服语言的障碍, 有机会更全面的接触到中医所涵盖的各种知识, 而不仅仅局限在针灸这一领域。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自此进入实质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阶段。对中医学的翻译作品趋向于多样化, 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及中医骨伤等多个领域。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89、1990年相继出版由朱忠宝教授编著的《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外科学)》、《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急症学)》, 外文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由谢竹藩教授主编的《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台北台记图书出版社与2003年出版由Wiseman Nigel 等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English Termin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等等。这段时期的作品开始倾向对中医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正如国人学习中医的顺序一般由浅入深, 由简至繁。故翻译作品的主题大多围绕在中医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或是简单的中医诊疗这些方面, 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于当时国外中医学习者的需求是相符合的。在此前提下, 越来越多国内或是国外的译者加入到中医翻译的队伍中来, 其中不乏对中医有着相当认识又具备有相当英语能力的优秀译者。随着中医英译作品的大量涌现, 中医学习者和中医译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伴随着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中医英译作品的问题, 大致归纳起来可集中于两方面:一是针对学习者而言, 中医英译作品的深度和范围尚需进一步挖掘, 中医学习者不再满足于学习简易中医或是实用中医等这些近似于“速食中医文化”的知识, 希望接触到更有深度更值得探索的中医著作, 例如一系列的中医经典著作《难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著作凝结了历代杰出中医人的心血和精华, 自是学习中医的最佳教材。另一方面, 则是针对译者而言, 受限于译者自身的中医素质或是语言能力及中医学习者自身文化背景对其学习中医的影响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这些公开出版的英译作品渐渐引起了人们的争论甚至是质疑, 其中尤以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争论最为激烈。由于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中医术语时基于不同的译法得出不同的译文, 尽管大多时候都大同小异, 但还是给中医学习者带来了无所适从的困扰, 对中医表述的规范性和客观性产生了疑问, 于中医的推广普及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 广大译者乃至中医学习者都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出现了关于中医作品英译的各种学术团体组织, 如中华医学会翻译委员会, 世界中医联合会翻译委员会等;积极召开各种学术讨论交流会议, 探讨中医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医英译作品从百花齐放开始向有的放矢发展, 英译作品的质量受到了监控和严格的把关, 英译作品开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在中医英译作品不断发展的推动下, 开始步入正轨, 并渐入佳境。

    3 兴盛阶段

    到2000年止, 世界上有25个国家政府制定了关于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的政策, 医学界发表了大量关于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的论文。2002年,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专门针对传统医学, 发布了2002~2005年全球战略, 强调对传统医学的规范化管理, 强调对传统医学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获得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研究[3]。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的国际定位,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医学观。中医学作为中国的主流传统医学形式融入成为了世界医学的一部分, 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可以认为, 中医的国际化进程自此进入了纵深发展的兴盛阶段, 中医英语翻译的使命随之被赋予了科学性、世界性、前沿性。, http://www.100md.com(柏文婕)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