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4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709792
MR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应用价值(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5日 李燕
第1页

    参见附件。

     图1~4分别为同一患者的T1WI、T2WI、T2 FLAIR、CT图像, 右侧丘脑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灶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周围出现高信号(细箭), T2WI上表现为等或略短T2信号, 同一层面CT上并未出现高密度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后栓塞动脉如栓子碎裂、溶解或者远端血管麻痹扩张极易使栓子随血液流向血管远侧端, 可使血管再通, 远侧梗阻区的血管由于发生缺血性改变, 使得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管壁外渗, 即使血压正常也可以造成血管破裂,从而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1]。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栓塞性脑梗死发生后20 d, 闭塞血管自然再通率可达94.9%[2], 栓塞性脑梗死发生血管再通的几率较大,脑血栓形成导致的脑梗死发生血管再通的几率较低, 因此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管再通有关[3]。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 脑梗死发生后梗死边缘血管侧支循环开放, 是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必要条件[4]。脑梗死发生后第2周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往往与侧支循环的形成以及梗死周围较为广泛的渗血密切相关。

    脑梗死区的面积与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右文献报道当脑梗死发生后4 h内通过颅脑CT检查就显示存在低密度病变者, 提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 临床上认为颅脑CT以及MRI显示大面积的脑梗死以及梗死后出现的大范围水肿是HI发生的较为重要危险因素[5]。

    CT和MRI的使用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