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例近视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1)
【摘要】 目的 对近视眼患者发生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临床分析, 讨论有关近视性网膜脱离的临床规律, 给予临床提供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144只眼, 分别统计分析此类患者的年龄、裂孔数量、形态、位置分布、视网膜变性等情况。结果 在近4年间132例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中, 近视性视网膜脱离144只眼(60.25%), 其中50岁以上者93只眼(64.58%), 屈光度在-6.00D以上79只眼(54.86%), 多见于高度近视的中老年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裂孔特征来看, 圆孔90个(55.21%), 马蹄形裂孔46个(28.22%), 黄斑裂孔15个(9.20%), 巨大裂孔5个(3.07%), 锯齿缘截离7个(4.29%), 圆孔的检出率最高。共检出163个裂孔, 其中发生在颞上象限最多, 共69个(42.33%), 鼻下最少, 仅9个(5.52%)。高度近视RD患者易发生黄斑裂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只眼存在变性区(78.47%), 格子样变性76只眼(52.78%), 高度近视RD患者多存在视网膜变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单孔、圆孔发生率高, 视网膜裂孔最常见于颞侧上方区域。高度近视易发生视网膜变性及黄斑区裂孔。近视眼患者若无症状, 眼底存在视网膜变性部位的应加强定期随访, 若存在闪光感等症状, 应及时散瞳彻底检查眼底, 避免延误治疗从而发生视网膜脱离损伤视功能。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近视;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近视是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 RD)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后节, 从赤道部起眼球后节逐渐扩张, 脉络膜血管层逐渐萎缩变薄甚至消失, 视网膜继发变性萎缩, 同时玻璃体的退行性病变使视网膜容易发生裂孔[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4年间收治的近视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32例(将外伤性、先天性疾患、无晶状体患者、牵拉性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排除), 对此进行归纳总结, 讨论有关近视性网膜脱离的临床规律、高危因素, 给予临床提供相应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病历资料:筛选出的近视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术前已详查验光、眼压、B超、直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巩膜加压仔细查找视网膜裂孔。在144只眼中, 屈光状态-1.00D~-21.00D之间, 分为两组比较:中度近视组(≤-6.00D)68只眼, 高度近视组(>-6.00D)76只眼。患者性别分布:男69例(75只眼), 女63例(69只眼);患者年龄15~85岁, 平均年龄44.58岁;发生单眼视网膜脱离120例:右眼65只, 左眼55只, 双眼视网膜脱离12例;查到163个裂孔, 单孔93只眼, 2个以上裂孔33只眼, 18只眼未发现明显裂孔。视网膜圆形裂孔90个, 马蹄形裂孔46个, 黄斑裂孔15个, 巨大裂孔5个, 锯齿缘截离7个。视网膜裂孔存在于颞上象限69个, 颞下49个, 鼻上22个, 鼻下8个, 黄斑裂孔15。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个象限60只眼, 2个象限43只眼, 3个象限22只眼, 全部脱离19只眼, 累及黄斑区有45只眼。113例存在变性区:格子样变性76只眼, 伴脉络膜萎缩44只眼。
, 百拇医药
1. 2 统计学方法 不同因素按近视程度分组统计, 将相关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包,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χ2检验分析相关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年龄因素 132例近视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低中度近视组(≤-6.00D)68例, 其中年龄>50岁39例(平均年龄37.2岁);高度近视组(>-6.00D)76例, 其中年龄>50岁54例(平均年龄47.3岁)。经统计学χ2检验计算: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好发于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裂孔分析 本文检出视网膜裂孔163个:圆孔90个(55.21%), 马蹄形裂孔46个(28.22%), 黄斑裂孔15个(9.20%), 巨大裂孔5个(3.07%), 锯齿缘截离7个(4.29%), 发生圆孔几率最高;裂孔位置在颞上象限69个(42.33%), 颞下象限49个(30.06%)、鼻上象限21个(12.88%)、鼻下象限9个(5.52%), 15只眼未能找到裂孔。低中度近视组:发现78个裂孔(黄斑孔3个);高度近视组找到85个裂孔(黄斑孔12个)。经统计学χ2检验计算:高度近视RD患者易发生黄斑裂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http://www.100md.com
2. 3 视网膜变性 144只眼中113只眼存在变性区(78.47%), 格子样变性76只眼(52.78%), 部分患眼存在多部位变性区或多种变性区(囊样变性、霜样变性、色素变性区等)。低中度近视组68例存在变性区, 27只眼存在格子样变性;高度近视组76例存在变性区, 49只眼有格子样变性, 经统计学χ2检验计算:高度近视RD患者多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根据本文数据统计: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多呈单眼发病, 右眼多于左眼。随着年龄增长和屈光度的增加, 视网膜、玻璃体变性等因素也随之增多, 故易发生于中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的患者。但低中度近视眼也占据相当大百分比:这类患者病情隐蔽, 病程长, 早期视力改变不典型, 医生常缺乏重视:若视网膜裂孔发生在颞上或颞下象限而致视网膜脱离, 会出现鼻侧视野缺损, 由于恰好在双眼重叠视野范围之内, 不易为患者所觉察, 偶尔遮盖另眼时才发现;下方低位视网膜脱离时, 上方周边视野的缺损因向上看的机会较少, 且受上眼睑遮挡, 也易于忽略[2]。, 百拇医药
------
杨帆 王淑霞 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
【摘要】目的对近视眼患者发生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有关近视性网膜脱离的临床规律,给予临床提供相应预防措施。方法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144只眼,分别统计分析此类患者的年龄、裂孔数量、形态、位置分布、视网膜变性等情况。结果在近4年间132例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近视性视网膜脱离144只眼(60.25%),其中50岁以上者93只眼(64.58%),屈光度在-6.00D以上79只眼(54.86%),多见于高度近视的中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裂孔特征来看,圆孔90个(55.21%),马蹄形裂孔46个(28.22%),黄斑裂孔15个(9.20%),巨大裂孔5个(3.07%),锯齿缘截离7个(4.29%),圆孔的检出率最高。共检出163个裂孔,其中发生在颞上象限最多,共69个(42.33%),鼻下最少,仅9个(5.52%)。高度近视RD患者易发生黄斑裂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只眼存在变性区(78.47%),格子样变性76只眼(52.78%),高度近视RD患者多存在视网膜变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单孔、圆孔发生率高,视网膜裂孔最常见于颞侧上方区域。高度近视易发生视网膜变性及黄斑区裂孔。近视眼患者若无症状,眼底存在视网膜变性部位的应加强定期随访,若存在闪光感等症状,应及时散瞳彻底检查眼底,避免延误治疗从而发生视网膜脱离损伤视功能。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脱离 临床分析
【分类号】R774.12
近视是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后节,从赤道部起眼球后节逐渐扩张,脉络膜血管层逐渐萎缩变薄甚至消失,视网膜继发变性萎缩,同时玻璃体的退行性病变使视网膜容易发生裂孔[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4年间收治的近视性(杨帆 王淑霞)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近视;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近视是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 RD)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后节, 从赤道部起眼球后节逐渐扩张, 脉络膜血管层逐渐萎缩变薄甚至消失, 视网膜继发变性萎缩, 同时玻璃体的退行性病变使视网膜容易发生裂孔[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4年间收治的近视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32例(将外伤性、先天性疾患、无晶状体患者、牵拉性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排除), 对此进行归纳总结, 讨论有关近视性网膜脱离的临床规律、高危因素, 给予临床提供相应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病历资料:筛选出的近视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术前已详查验光、眼压、B超、直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巩膜加压仔细查找视网膜裂孔。在144只眼中, 屈光状态-1.00D~-21.00D之间, 分为两组比较:中度近视组(≤-6.00D)68只眼, 高度近视组(>-6.00D)76只眼。患者性别分布:男69例(75只眼), 女63例(69只眼);患者年龄15~85岁, 平均年龄44.58岁;发生单眼视网膜脱离120例:右眼65只, 左眼55只, 双眼视网膜脱离12例;查到163个裂孔, 单孔93只眼, 2个以上裂孔33只眼, 18只眼未发现明显裂孔。视网膜圆形裂孔90个, 马蹄形裂孔46个, 黄斑裂孔15个, 巨大裂孔5个, 锯齿缘截离7个。视网膜裂孔存在于颞上象限69个, 颞下49个, 鼻上22个, 鼻下8个, 黄斑裂孔15。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个象限60只眼, 2个象限43只眼, 3个象限22只眼, 全部脱离19只眼, 累及黄斑区有45只眼。113例存在变性区:格子样变性76只眼, 伴脉络膜萎缩44只眼。
, 百拇医药
1. 2 统计学方法 不同因素按近视程度分组统计, 将相关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包,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χ2检验分析相关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年龄因素 132例近视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低中度近视组(≤-6.00D)68例, 其中年龄>50岁39例(平均年龄37.2岁);高度近视组(>-6.00D)76例, 其中年龄>50岁54例(平均年龄47.3岁)。经统计学χ2检验计算: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好发于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裂孔分析 本文检出视网膜裂孔163个:圆孔90个(55.21%), 马蹄形裂孔46个(28.22%), 黄斑裂孔15个(9.20%), 巨大裂孔5个(3.07%), 锯齿缘截离7个(4.29%), 发生圆孔几率最高;裂孔位置在颞上象限69个(42.33%), 颞下象限49个(30.06%)、鼻上象限21个(12.88%)、鼻下象限9个(5.52%), 15只眼未能找到裂孔。低中度近视组:发现78个裂孔(黄斑孔3个);高度近视组找到85个裂孔(黄斑孔12个)。经统计学χ2检验计算:高度近视RD患者易发生黄斑裂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http://www.100md.com
2. 3 视网膜变性 144只眼中113只眼存在变性区(78.47%), 格子样变性76只眼(52.78%), 部分患眼存在多部位变性区或多种变性区(囊样变性、霜样变性、色素变性区等)。低中度近视组68例存在变性区, 27只眼存在格子样变性;高度近视组76例存在变性区, 49只眼有格子样变性, 经统计学χ2检验计算:高度近视RD患者多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根据本文数据统计: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多呈单眼发病, 右眼多于左眼。随着年龄增长和屈光度的增加, 视网膜、玻璃体变性等因素也随之增多, 故易发生于中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的患者。但低中度近视眼也占据相当大百分比:这类患者病情隐蔽, 病程长, 早期视力改变不典型, 医生常缺乏重视:若视网膜裂孔发生在颞上或颞下象限而致视网膜脱离, 会出现鼻侧视野缺损, 由于恰好在双眼重叠视野范围之内, 不易为患者所觉察, 偶尔遮盖另眼时才发现;下方低位视网膜脱离时, 上方周边视野的缺损因向上看的机会较少, 且受上眼睑遮挡, 也易于忽略[2]。, 百拇医药
------
杨帆 王淑霞 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
【摘要】目的对近视眼患者发生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有关近视性网膜脱离的临床规律,给予临床提供相应预防措施。方法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144只眼,分别统计分析此类患者的年龄、裂孔数量、形态、位置分布、视网膜变性等情况。结果在近4年间132例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近视性视网膜脱离144只眼(60.25%),其中50岁以上者93只眼(64.58%),屈光度在-6.00D以上79只眼(54.86%),多见于高度近视的中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裂孔特征来看,圆孔90个(55.21%),马蹄形裂孔46个(28.22%),黄斑裂孔15个(9.20%),巨大裂孔5个(3.07%),锯齿缘截离7个(4.29%),圆孔的检出率最高。共检出163个裂孔,其中发生在颞上象限最多,共69个(42.33%),鼻下最少,仅9个(5.52%)。高度近视RD患者易发生黄斑裂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只眼存在变性区(78.47%),格子样变性76只眼(52.78%),高度近视RD患者多存在视网膜变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单孔、圆孔发生率高,视网膜裂孔最常见于颞侧上方区域。高度近视易发生视网膜变性及黄斑区裂孔。近视眼患者若无症状,眼底存在视网膜变性部位的应加强定期随访,若存在闪光感等症状,应及时散瞳彻底检查眼底,避免延误治疗从而发生视网膜脱离损伤视功能。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脱离 临床分析
【分类号】R774.12
近视是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后节,从赤道部起眼球后节逐渐扩张,脉络膜血管层逐渐萎缩变薄甚至消失,视网膜继发变性萎缩,同时玻璃体的退行性病变使视网膜容易发生裂孔[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4年间收治的近视性(杨帆 王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