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结果 50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 总有效率96%。结论 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好等优点。
【关键词】 蠲痹汤;血塞通滴丸;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药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性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 青少年亦可发病, 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 导致周围组织和结构继发性变化, 根据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五种[1]。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极高, 据杨克勤文献报道的统计其占颈椎病的60%~70%[2]。作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本病, 取得了一些经验和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27~75岁, 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的15 d, 最长的5年, 平均病程2.5年。症状:以颈肩部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上肢放射痛, 晚间痛重, 影响休息31例, 占62%;沿受累颈脊神经的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 或有电样或针剌样麻感, 同时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43例, 占86%, 颈部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颈畸形、活动受限33例, 占66%。查体, 颈、肩部肌肉张力增高或痉挛, 颈椎棘突或棘突间的直接压痛或叩痛多为阳性, 在颈脊神经其相应横突下方出口处及棘突旁压痛46例, 占92%,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48例、占96%。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及腱反射改变39例, 占78%。全部病例作放射颈椎摄片或CT扫描检查, 提示颈椎生理性弧度变值或后突成角、钩突骨质增生、椎体骨后缘唇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以C4~6多见48例, 同时有项韧带钙化、椎间小关节面模糊、狭窄2例。排除其他型颈椎病、脊髓肿瘤、神经根炎、前斜角肌综合征、肩关节炎等疾病。
, 百拇医药
1. 2 治疗方法 用蠲痹汤(杨氏家藏方)[3]:羌活、姜黄、洒当归、蜜黄耆、防风、赤芍各45 g, 甘草(炙)15 g, 生姜5片。用法用量:每剂加水1000 ml, 加生姜5片, 同煎至800 ml, 去滓温服, 200 ml/次, 2次/d , 同时加服血塞通滴丸[(云南金不换(集团)有限公司药业分公司)]20丸(40 mg), 2次/d,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 3 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有效: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起效35例, 2个疗程起效4例, 3个疗程起效3例, 显效42例, 显效率84%;有效6例、有效率12%;总有效率96%;无效2例, 无效率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3 讨论
, 百拇医药
颈椎有生理性前突, 由于颈椎间盘前厚后薄, 椎体的上缘自后向前倾斜, 而椎体的下缘基本是水平位, 当椎间盘退行性变后, 就失去了这种情况, 颈椎的曲度变直, 甚至后突。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颈5~6发病者占70%左右, 其次为颈4、5, 颈6、7及颈3、4,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 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 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 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 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 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 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 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 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 当颈椎活动时, 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 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 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 黄韧带和颈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及后纵韧带变性等改娈。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为下颈段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椎体后外缘特别是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神经, 从而引起颈背肩痛,头颈活动受限,伴有患侧上肢麻木和感觉障碍,严重者可致肌肉萎缩,严重妨碍生活和工作。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 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 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 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上述改变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症状[4]。颈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 约占60%~70%,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 也有双侧、多根发病 。多见于30 ~50岁者, 一般起病缓慢, 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中医将颈椎病归于“痹证”、“颈肩痛”、“眩晕”, 认为痹着于筋骨, 肌肉, 经络, 寒湿阻络型。营卫两亏, 风寒湿三气乘袭所致。方中黄芪益卫气, 防风、用黄耆益卫气, 而以防风、羌活之善走者辅之, 使之补而不滞, 行而不泄, 且两功并建, 相得益彰。当归、赤芍和营血, 而以姜黄之走血行气、能除寒而燥湿者佐之, 然后三气之邪自无留着之处。甘草和诸药而缓中补虚, 姜、枣通营卫而生津达腠。故此方之治痹非关肝肾虚, 筋骨为病者服之, 效如桴鼓。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有活血化瘀, 通脉活络功能, 属血管扩张药, 两方合用增加疗效。作者认为, 中药有活血化瘀, 通脉活络功能, 增强颈椎周围血液流动, 增加椎间盘含水量, 减少纤维环的纤维肿胀, 使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加强从而减少疼痛, 达到治疗法的目的。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 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9, 77-78, 412.
[2] 周秉文.颈肩疼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29, 233.
[3]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235.
[4]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932-2941.
[收稿日期:2014-07-25], 百拇医药
------
庞文学 刘永明 陕西省镇巴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结果 50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96%。结论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好等优点。
【关键词】 蠲痹汤 血塞通滴丸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药治疗
【分类号】R274;R259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少年亦可发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导致周围组织和结构继发性变化,根据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五种[1]。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极高,据杨克勤文献报道的(庞文学 刘永明)
【关键词】 蠲痹汤;血塞通滴丸;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药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性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 青少年亦可发病, 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 导致周围组织和结构继发性变化, 根据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五种[1]。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极高, 据杨克勤文献报道的统计其占颈椎病的60%~70%[2]。作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本病, 取得了一些经验和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27~75岁, 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的15 d, 最长的5年, 平均病程2.5年。症状:以颈肩部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上肢放射痛, 晚间痛重, 影响休息31例, 占62%;沿受累颈脊神经的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 或有电样或针剌样麻感, 同时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43例, 占86%, 颈部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颈畸形、活动受限33例, 占66%。查体, 颈、肩部肌肉张力增高或痉挛, 颈椎棘突或棘突间的直接压痛或叩痛多为阳性, 在颈脊神经其相应横突下方出口处及棘突旁压痛46例, 占92%,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48例、占96%。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及腱反射改变39例, 占78%。全部病例作放射颈椎摄片或CT扫描检查, 提示颈椎生理性弧度变值或后突成角、钩突骨质增生、椎体骨后缘唇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以C4~6多见48例, 同时有项韧带钙化、椎间小关节面模糊、狭窄2例。排除其他型颈椎病、脊髓肿瘤、神经根炎、前斜角肌综合征、肩关节炎等疾病。
, 百拇医药
1. 2 治疗方法 用蠲痹汤(杨氏家藏方)[3]:羌活、姜黄、洒当归、蜜黄耆、防风、赤芍各45 g, 甘草(炙)15 g, 生姜5片。用法用量:每剂加水1000 ml, 加生姜5片, 同煎至800 ml, 去滓温服, 200 ml/次, 2次/d , 同时加服血塞通滴丸[(云南金不换(集团)有限公司药业分公司)]20丸(40 mg), 2次/d,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 3 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有效: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起效35例, 2个疗程起效4例, 3个疗程起效3例, 显效42例, 显效率84%;有效6例、有效率12%;总有效率96%;无效2例, 无效率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3 讨论
, 百拇医药
颈椎有生理性前突, 由于颈椎间盘前厚后薄, 椎体的上缘自后向前倾斜, 而椎体的下缘基本是水平位, 当椎间盘退行性变后, 就失去了这种情况, 颈椎的曲度变直, 甚至后突。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颈5~6发病者占70%左右, 其次为颈4、5, 颈6、7及颈3、4,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 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 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 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 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 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 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 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 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 当颈椎活动时, 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 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 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 黄韧带和颈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及后纵韧带变性等改娈。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为下颈段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椎体后外缘特别是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神经, 从而引起颈背肩痛,头颈活动受限,伴有患侧上肢麻木和感觉障碍,严重者可致肌肉萎缩,严重妨碍生活和工作。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 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 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 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上述改变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症状[4]。颈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 约占60%~70%,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 也有双侧、多根发病 。多见于30 ~50岁者, 一般起病缓慢, 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中医将颈椎病归于“痹证”、“颈肩痛”、“眩晕”, 认为痹着于筋骨, 肌肉, 经络, 寒湿阻络型。营卫两亏, 风寒湿三气乘袭所致。方中黄芪益卫气, 防风、用黄耆益卫气, 而以防风、羌活之善走者辅之, 使之补而不滞, 行而不泄, 且两功并建, 相得益彰。当归、赤芍和营血, 而以姜黄之走血行气、能除寒而燥湿者佐之, 然后三气之邪自无留着之处。甘草和诸药而缓中补虚, 姜、枣通营卫而生津达腠。故此方之治痹非关肝肾虚, 筋骨为病者服之, 效如桴鼓。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有活血化瘀, 通脉活络功能, 属血管扩张药, 两方合用增加疗效。作者认为, 中药有活血化瘀, 通脉活络功能, 增强颈椎周围血液流动, 增加椎间盘含水量, 减少纤维环的纤维肿胀, 使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加强从而减少疼痛, 达到治疗法的目的。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 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9, 77-78, 412.
[2] 周秉文.颈肩疼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29, 233.
[3]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235.
[4]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932-2941.
[收稿日期:2014-07-25], 百拇医药
------
庞文学 刘永明 陕西省镇巴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结果 50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96%。结论蠲痹汤加血塞通滴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好等优点。
【关键词】 蠲痹汤 血塞通滴丸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药治疗
【分类号】R274;R259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少年亦可发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导致周围组织和结构继发性变化,根据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五种[1]。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极高,据杨克勤文献报道的(庞文学 刘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