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590060
白介素—11对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中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 研究白介素-11对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白血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对照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小板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的最低值与恢复的最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血小板不足50×109/L的持续时间、恢复到70×109/L与125×109/L所需要的时间方面,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30

    通常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这也是限制化疗药物药量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中, 最为常用的药物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介素-11, 其均可以降低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程度, 增强外周血小板的数目并保持其功能, 但二者的临床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1]。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本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比较白介素-11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治疗后血小板减少中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有90例患者中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8例, 有M13例、M233例、M314例、M410例、M57例、M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其中观察组男30例, 女15例;年龄29~71岁, 平均年龄(48.17±8.63)岁;体质量49~77 kg, 平均体质量(62.46±5.06)kg。对照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47.26±8.02)岁;体质量48~78 kg, 平均体质量(63.41±5.71)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化疗后, 当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30×109/L时分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000 U,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 1.5 mg, 两组患者均注射1次/d, 最多持续2周。特别注意的是, 一旦在治疗时血小板计数>125×109/L, 或者比治疗前上升了50×109/L时, 必须停止给药;如果其<2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 必须给予血小板1个治疗量(20 U)输注。除此之外, 血常规检测的频率保持2次/周, 肝肾功离子及凝血象保持1次/周。

    1. 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与恢复最高值、血小板计数的持续时间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在化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最低值为(29.16±7.54)×109/L, 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最低值为(25.49±6.38)×109/L,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计数恢复最高值方面, 观察组患者为(213.47±73.21)×109/L, 对照组患者为(158.64±58.76)×109/L,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对比, 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 3 观察组45例患者在治疗后有3例出现肌肉酸痛症状, 占所有患者的6.67%, 无心悸情况出现, 有2例出现头痛, 占4.44%, 无乏力患者, 有1例一过性晕厥患者, 占2.22%, 无浮肿患者, 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45例患者在治疗后有7例出现肌肉酸痛症状, 占所有患者的15.56%, 3例出现心悸, 占6.67%, 无头痛患者出现, 5例有乏力症状出现, 占11.11%, 无一过性晕厥患者, 5例浮肿患者, 占11.11%, 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观察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方案中,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11及重组人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药物[2], 本文主要研究前二者的效果对比。其中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属于一种全长糖基化修饰的糖蛋白分子,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 由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经提纯制成的, 与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有相似的升高血小板的药理作用;而重组人白介素-11是一种非特异性造血生长因子, 其具有178各氨基酸的活性蛋白, 其基因在19号染色体上, 约7000个碱基对, 优势在于能够促进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增殖, 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及分化, 最终促进巨核细胞与血小板的生成。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观察组患者血小板的最低值与恢复的最高值明显高于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的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不足50×109/L的持续时间、恢复到70×109/L与125×109/L所需要的时间方面,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然, 王峰, 曹蕾, 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1):59-63.

    [2]余丹, 张念, 程辉, 等.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7):113-115.

    [收稿日期:2015-02-27] (王延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