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29期
编号:12579364
神阙穴贴敷止涎贴治疗小儿滞颐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9期
     【摘要】 滞颐是小儿常见病, 由于患儿口周湿润、皲裂、感染, 易弄脏衣服、玩具、书籍等, 甚至被歧视,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故已经引起患儿家长的重视。从中、西医角度, 分别探讨小儿滞颐的发病原因及机理, 运用神阙穴贴敷止涎贴, 观察疗效。

    【关键词】 穴位贴敷;滞颐;止涎贴;小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199

    滞颐, 是以唾液不自主外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 西医学称为小儿流涎症。《巢氏病源》称为“滞颐”。滞颐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滞颐者, 流涎出而渍于颐间也”。由于该病使口周湿润、皲裂、感染、潮红糜烂等症状, 并弄脏衣服、玩具、书籍等, 容易被歧视,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诸多烦扰。因此, 小儿滞颐的治疗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针对小儿滞颐的治疗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作者通过临床观察, 运用具有清热燥湿、健脾摄涎功效的止涎贴贴敷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滞颐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疡医大全》谓之“小儿胃火盛, 廉泉穴开, 则口中流水不绝”。此乃实证阳明积热, 脾经蕴热之证。《寿世保元》谓之“涎者脾之液, 脾胃虚冷故涎自流, 不能收约”。此乃虚证之脾胃寒凝, 中州虚冷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唾为肾液, 而肾为胃关, 故肾家之唾为病, 多出于胃”[1]。总之, 滞颐和脾、胃、肾等脏腑功能息息相关, 上述脏腑功能正常, 则涎能起到正常润滑口腔的生理功能, 若功能失调则会出现流涎。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因素的影响, 脾胃湿热型滞颐患儿发病逐渐增多。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机体柔嫩, 形气未充 , 脾常不足, 运化力弱, 特别是婴幼儿, 乳食不知自节, 嗜食肥甘厚味或喜食用甜食煎炸食品, 形成食积肠胃, 脾运失司, 或湿热内蕴脾胃, 使湿浊上犯, 迫津外泄, 而发生滞颐。

    2 西医发病机理
, 百拇医药
    唾液是口腔内三对大唾液腺, 即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及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正常情况下, 唾液能够湿润与溶解食物, 使之易于吞咽, 并引起味觉, 还具有清洁、保护口腔和清除口腔中残余物的作用。流涎症多见于3岁以下患儿, 究其原因, 有生理性流涎(婴儿期流涎)和病理性流涎。生理性流涎是暂时现象,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可不治自愈;病理性流涎要给予足够重视, 及时于正规医院进行诊治。

    3 辨证论治

    对于临床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 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的脾胃湿热型小儿滞颐患儿给予神阙穴贴敷止涎贴(取江阴天江药业生产的免煎中药黄连、益智仁、吴茱萸、胆南星各1袋以老陈醋适量调制成饼状), 于患儿每晚临睡前敷于其脐部, 用纱布固定, 在次日清晨取下, 用药1次/d, 7 d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

    4 典型病例
, 百拇医药
    患儿, 男, 2岁, 2015年 1 月 15 日初诊, 该患儿流涎5个月余, 表现为每日涎水不自觉地从口中流溢出来, 涎液粘稠、口角赤烂、下巴潮红、口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 每日必须更衣多次。中医诊断为:滞颐, 辨证为脾胃湿热型。患儿给予神阙穴贴敷止涎贴, 治疗7 d后其流涎减少, 继续用药治疗7 d后其流涎的症状消失。此后经 4周的随访, 患儿的病情未见反复。

    5 讨论

    采用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滞颐, 目的是减少口服药物困难患儿的痛苦。止涎贴组方依据:黄连, 味苦、性寒。功效为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药类法象》:“泻心火, 除脾胃中湿热, 治烦躁恶心, 郁热在中焦”。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黄连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适合于治疗小儿流涎症。益智仁, 味辛、性温。功效温脾止泻摄唾, 暖肾固精缩尿。现代药理研究, 益智仁煎剂具有健胃、抗利尿、减少唾液分泌的作用。吴茱萸, 辛苦、温、有毒。功效温中止痛, 理气燥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吴茱萸中所含有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 苦味有健胃作用, 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胆南星, 味苦寒、微辛、凉。功效清热化痰, 息风定惊。胆南星味苦, 苦能燥湿化痰, 寒能清热。方中黄连为君药, 益智仁为臣药, 吴茱萸与胆南星共为佐药, 上药共奏清热燥湿, 健脾摄涎。
, 百拇医药
    选取神阙穴来进行贴敷治疗的原因, 神阙穴位于人体的脐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敷脐疗法的记载, 神阙穴属于任脉, 与督脉相表里, 又为冲脉循行之地。任脉为阴脉之海, 冲脉为经脉之海, 任脉、冲脉、督脉三脉经气相通, 外串十二经脉, 内联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 表皮角质层最薄, 屏障功能较差, 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 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 故渗透性较强, 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 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2]。

    综上所述, 神阙穴贴敷止涎贴治疗脾胃湿热型滞颐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可减少患儿口服药物的痛苦, 应用方便、安全性高、依从性好、疗效确切, 便于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利, 石海莎.张新健教授论治小儿流涎经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1):17-18.

    [2]肖金良, 杨孝芳, 施杨婉琳, 等.神阙穴治病机理初探.江苏中医药, 2010, 42(6):3-4.

    [收稿日期:2015-04-29], http://www.100md.com(郭亦男 米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