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的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接受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的7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统计患者应用药物名称、用药起止时间、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以及手术类型、术后创口愈合情况或者其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74例患者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 其余2例延期愈合。76例均采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感染, 使用率100.0%, 23例采用单一用药, 占30.3%, 37例采用二联用药, 占48.7%, 其余16例采用三联用药, 占21.1%;术后用药时间为2~16 d, 平均(7.2±0.7)d, 其中68例患者用药治疗时间>5 d, 占89.5%。结论 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期间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感染更应该注意规范应用抗生素。
【关键词】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抗生素;围手术期;应用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125
体外循环是指采用某种特殊的装置暂时代替人体内的心脏和肺部进行工作, 进行体外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从而维持机体的生命体征, 是临床心脏外科手术当中较为常见的心肌保护技术, 但是由于转流、低温以及血液稀释等因素降低了患者对外源性感染源的免疫力, 容易增加感染引起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增加患者疾病的治愈难度、住院费用等, 危及患者的生命[1]。所以, 在心血管系统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已经成为外科医生治疗的常规手段。为进一步研究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的围手术期的作用价值, 现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受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41例, 年龄1~50岁, 平均年龄(25.7±8.9)岁。其中19例患者采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进行治疗, 43例患者采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进行治疗, 7例患者采用法洛四联矫治术进行治疗, 其余7例患者采用二尖瓣置换术进行治疗。
1. 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查阅病历, 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 包括年龄、病历号、医生诊断、应用药物名称、用药起止时间、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以及手术类型、术后创口愈合情况或者其他并发症等内容。
2 结果
2. 1 经统计, 76例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为10~53 d, 平均住院时间(21.7±10.9) d;手术时间为1.3~5.0 h, 平均(2.2±1.1)h;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5~160 min, 平均(51.0±36.4)min;术后观察时间为12.4~107.2 h, 平均(40.1±22.3)h;使用呼吸机时间为2.5~11.8 h, 平均(5.2±2.4)h。有74例患者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 其余2例患者术后延期愈合。
2. 2 使用抗生素情况 76例患者全部都使用过抗生素进行治疗, 给药方式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以及口服给药。抗生素类药物当中青霉素类药物使用最为频繁, 青霉素钠共使用过167次, 然后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碳青霉烯类, 舒贝洛(头孢呋辛)使用了133次, 强力阿莫仙(阿司匹林/克拉维酸)使用过6次。同时有46例患者在手术开始前1 d开始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占60.5%, 4例患者术前2 d开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占5.3%, 12例患者术前3 d开始应用抗生素, 占15.8%, 3例患者术前4 d开始应用抗生素, 占3.9%, 有4例患者手术前5 d才开始应用抗生素, 占5.3%, 其余7例患者术前未进行抗生素治疗, 占9.2%。有59例患者术中采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占77.6%, 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抗生素治疗, 占100.0%。统计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时间为2~16 d, 平均时间为(7.2±0.7)d, 其中68例患者术后采用抗生素药类用药治疗时间>5 d, 占89.5%。
2. 3 患者用药情况 76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采用1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占30.3%, 37例患者联合采用两种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占48.7%, 其余16例患者联合采用三种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占21.1%。
3 讨论
目前, 临床心脑血管外科的体外循环手术中抗生素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创口感染, 对于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毒性、因药物耐受性导致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减少治疗费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2]。
临床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较长时间的使用呼吸机与ICU观察与手术创口细菌定植有关, 术后在必要时机缩短呼吸机的使用与ICU观察时间可以减少细菌定植于手术切口的几率以及防止术后发生院内感染, 同时缩短体外循环的时间, 可以避免发生低心排和污染[3]。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以便能够及时拔出插管减少感染源。虽然术后没有观察到患者出现明显的院内感染, 但是治疗中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明显的改变患者咽部菌群构成比以及细菌总量, 值得重视。
本次研究显示, 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类药物几率较高, 达69.7%。临床常将头孢菌素或者β-内酰胺抑制剂与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或青霉素联用, 虽然此类药物抗菌谱相同, 同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但是联合应用并不能增加抗菌谱, 所以对于临床中混合感染类疾病的治疗并没有显著地治疗效果。青霉素类药物与头孢菌素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二者联用可以发生协同作用, 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而发挥疗效[4]。
临床联合用药时应当明确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方式, 同类抗菌药物不得联用, 避免诱导产生灭活酶、增加药物的毒性或者竞争同一作用靶位而产生拮抗作用。同时提倡减少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多使用窄谱的抗生素, 尤其是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应该避免联合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以便减少药物的耐受性从而控制患者发生二重感染[5]。
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期间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感染更应该注意规范应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韦武利, 王奇, 陈卫民, 等.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9):63-64.
[2]王志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国农村卫生, 2015(14):95-96.
[3]杨璟, 何美龄, 柳薇, 等.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 9(4):211-213.
[4]付志达, 管玉龙, 蒋娟娟, 等.平衡超滤对围手术期抗生素浓度的影响.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 29(11):675-678.
[5]董国华, 景华, 李德闽, 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106例.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2, 28(9):530-532.
[收稿日期:2015-08-28], http://www.100md.com(李作宝)
【关键词】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抗生素;围手术期;应用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125
体外循环是指采用某种特殊的装置暂时代替人体内的心脏和肺部进行工作, 进行体外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从而维持机体的生命体征, 是临床心脏外科手术当中较为常见的心肌保护技术, 但是由于转流、低温以及血液稀释等因素降低了患者对外源性感染源的免疫力, 容易增加感染引起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增加患者疾病的治愈难度、住院费用等, 危及患者的生命[1]。所以, 在心血管系统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已经成为外科医生治疗的常规手段。为进一步研究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的围手术期的作用价值, 现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受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41例, 年龄1~50岁, 平均年龄(25.7±8.9)岁。其中19例患者采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进行治疗, 43例患者采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进行治疗, 7例患者采用法洛四联矫治术进行治疗, 其余7例患者采用二尖瓣置换术进行治疗。
1. 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查阅病历, 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 包括年龄、病历号、医生诊断、应用药物名称、用药起止时间、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以及手术类型、术后创口愈合情况或者其他并发症等内容。
2 结果
2. 1 经统计, 76例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为10~53 d, 平均住院时间(21.7±10.9) d;手术时间为1.3~5.0 h, 平均(2.2±1.1)h;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5~160 min, 平均(51.0±36.4)min;术后观察时间为12.4~107.2 h, 平均(40.1±22.3)h;使用呼吸机时间为2.5~11.8 h, 平均(5.2±2.4)h。有74例患者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 其余2例患者术后延期愈合。
2. 2 使用抗生素情况 76例患者全部都使用过抗生素进行治疗, 给药方式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以及口服给药。抗生素类药物当中青霉素类药物使用最为频繁, 青霉素钠共使用过167次, 然后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碳青霉烯类, 舒贝洛(头孢呋辛)使用了133次, 强力阿莫仙(阿司匹林/克拉维酸)使用过6次。同时有46例患者在手术开始前1 d开始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占60.5%, 4例患者术前2 d开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占5.3%, 12例患者术前3 d开始应用抗生素, 占15.8%, 3例患者术前4 d开始应用抗生素, 占3.9%, 有4例患者手术前5 d才开始应用抗生素, 占5.3%, 其余7例患者术前未进行抗生素治疗, 占9.2%。有59例患者术中采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占77.6%, 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抗生素治疗, 占100.0%。统计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时间为2~16 d, 平均时间为(7.2±0.7)d, 其中68例患者术后采用抗生素药类用药治疗时间>5 d, 占89.5%。
2. 3 患者用药情况 76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采用1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占30.3%, 37例患者联合采用两种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占48.7%, 其余16例患者联合采用三种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占21.1%。
3 讨论
目前, 临床心脑血管外科的体外循环手术中抗生素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创口感染, 对于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毒性、因药物耐受性导致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减少治疗费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2]。
临床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较长时间的使用呼吸机与ICU观察与手术创口细菌定植有关, 术后在必要时机缩短呼吸机的使用与ICU观察时间可以减少细菌定植于手术切口的几率以及防止术后发生院内感染, 同时缩短体外循环的时间, 可以避免发生低心排和污染[3]。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以便能够及时拔出插管减少感染源。虽然术后没有观察到患者出现明显的院内感染, 但是治疗中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明显的改变患者咽部菌群构成比以及细菌总量, 值得重视。
本次研究显示, 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类药物几率较高, 达69.7%。临床常将头孢菌素或者β-内酰胺抑制剂与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或青霉素联用, 虽然此类药物抗菌谱相同, 同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但是联合应用并不能增加抗菌谱, 所以对于临床中混合感染类疾病的治疗并没有显著地治疗效果。青霉素类药物与头孢菌素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二者联用可以发生协同作用, 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而发挥疗效[4]。
临床联合用药时应当明确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方式, 同类抗菌药物不得联用, 避免诱导产生灭活酶、增加药物的毒性或者竞争同一作用靶位而产生拮抗作用。同时提倡减少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多使用窄谱的抗生素, 尤其是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应该避免联合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以便减少药物的耐受性从而控制患者发生二重感染[5]。
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期间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感染更应该注意规范应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韦武利, 王奇, 陈卫民, 等.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9):63-64.
[2]王志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国农村卫生, 2015(14):95-96.
[3]杨璟, 何美龄, 柳薇, 等.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 9(4):211-213.
[4]付志达, 管玉龙, 蒋娟娟, 等.平衡超滤对围手术期抗生素浓度的影响.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 29(11):675-678.
[5]董国华, 景华, 李德闽, 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106例.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2, 28(9):530-532.
[收稿日期:2015-08-28], http://www.100md.com(李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