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效果探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20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 均给予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治疗, 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0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经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治疗后, 19例患者皮瓣成活良好, 其中有1例患者皮瓣远端坏死。术后随访3年, 患者皮瓣厚度比一般扩张皮瓣薄, 可不必进行二期皮瓣修薄;重建面颈部轮廓结构分明, 表情传递与五官功能均较为理想。结论 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颈部瘢痕修复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面颈部瘢痕;修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44
面颈部作为人体外露的重要部位, 其形态美和容貌美之间的关系密切, 是人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性的面颈部瘢痕可导致患者下唇、颏、颈部及胸部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现象, 影响其外形及功能;部分严重患者甚至可见胸椎、颈椎曲度改变现象。临床上一般是先对其瘢痕进行松懈切除, 随后利用皮瓣转移、皮片移植来对创面进行修复[1]。为了提高广泛性面颈部瘢痕患者的修复效果, 将扩张皮瓣、超薄皮瓣以及穿支皮瓣技术充分结合, 得到扩张超薄穿支皮瓣, 在面颈部瘢痕患者修复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20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11例, 女9例, 最大年龄53岁, 最小11岁, 平均年龄(24.5±7.1)岁。其中面颈部严重毁形患者8例(颜面部瘢痕>2/3患者4例, 严重颏颈粘连患者4例), 累及3~4个面部分区或中度颏颈粘连患者12例。瘢痕病程最长为19年, 最短为0.5年, 平均病程(4.1±4.1)年。
1. 2 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MDCT(多排螺旋CT)实施穿支血管术前评估, 利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穿支血管进行探测并将大致位置标出。根据患者供皮区及受区情况, 于其头颈部穿支的解剖学基础上确定患者预制皮瓣区域, 随后筛选出恰当的供血穿支, 设计扩张器埋置区域。①一期扩张器置入。根据患者扩张器埋置区域选择长方形或肾形扩张器, 面部1~2枚, 50~100 ml;颈部2~3枚, 100~300 ml;背部2~4枚, 600~800 ml, 根据患者供、受区情况, 部位间可联合应用。术中可经小切口入路, 通过肿胀技术于患者扩张器预埋置区域内紧贴真皮下层进行剥离, 尽量不携带或少携带皮下脂肪组织, 常规留置负压引流, 分层缝合关闭即可。术后3~5 d后将负压引流管拔出, 并注水使扩张器保持充盈状态, 待患者切口愈合后, 进行1~2次/周的注水扩张。②二期扩张预制皮瓣转移修复。患者接受血管造影进行皮瓣设计, 同时采用MDCT灌注成像技术对患者供皮区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及血管构筑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创面情况保留一侧穿支血管为蒂设计皮瓣。将扩张器取出后利用透光试验将较厚的包膜去除, 随后对面颈部大面积瘢痕进行一次性转移修复。皮瓣类型:面颈部皮瓣10例, 颈肩背皮瓣7例, 颈胸皮瓣3例。穿支血管主要包括颈浅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肩胛动脉、胸肩峰动脉、枕动脉穿支、颈横动脉穿支、胸廓内动脉穿支、面动脉穿支等。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20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经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治疗后, 19例患者皮瓣成活良好, 其中有1例患者皮瓣远端坏死, 坏死面积为5 cm×4 cm;2例患者术后有表皮水泡出现, 未给予特殊治疗, 约1周后自愈, 剩下患者均未发生动脉缺血以及静脉瘀血现象。8例面颈部严重毁形患者中, 3例静脉颈肩背跨区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为窄蒂皮瓣, 蒂为5 cm×4 cm, 最大皮瓣面积为35 cm×10 cm, 严重颏颈粘连接受松懈后, 蒂部旋转无“猫耳”现象, 不需要接受二期手术即可。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 患者皮瓣厚度比一般扩张皮瓣薄, 可不必进行二期皮瓣修薄, 患者对其外形较为满意;重建面颈部轮廓结构分明, 表情传递与五官功能均较为理想。
3 讨论
采用传统皮片移植及远位皮瓣转移手术治疗面颈部严重毁损患者, 其手术后期易出现皮瓣臃肿及挛缩现象, 移植组织和受区皮肤比较, 颜色及质地存在一定差异性, 且仍有供区继发缺损问题, 难以被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认可。现阶段, 采用扩张预制皮瓣修复无论是其色泽还是质地均与正常皮肤接近, 不仅具有转移方便的特点, 还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额外的皮肤组织, 修复后与人体生长发育特点更一致, 并且未出现供区继发缺损问题, 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2]。
超薄穿支皮瓣主要指的是穿支血管供养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但受技术、认识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仍携带较厚脂肪甚至是全层脂肪的皮瓣。在体表血管解剖学基础上可知, 超薄穿支血管依赖的血管系统均属于真皮血管系统, 是皮肤营养的血管系统, 所以不论皮瓣有多薄, 其各层血管网均可为其提供充足血供, 所以在置入扩张器时尽量不携带脂肪[3]。扩张器置入后, 扩张器上的皮瓣和基底组织处于分离状态, 能够有效对皮瓣血管增生形成刺激, 有利于真皮下血管网的形成。术前患者接受MDCT检查, 辅助选择穿支, 对皮瓣进行设计, 有效解决了穿支血管定位、穿支皮瓣分离层面以及供血范围确定等难点问题, 提高了皮瓣设计的灵活性, 有利于患者眼、鼻、口等器官进行一期修复, 降低了皮瓣设计的盲目性, 同时也降低了修复手术的风险。
综上所述, 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效果理想, 不仅皮瓣成活率高, 且其颜色、质地和周围皮肤相似, 术后患者供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手术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程银忠, 王伟鹏, 薛哲民, 等.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11):1285-1286.
[2]李鹏程, 胡国栋, 贾赤字, 等.双侧胸三角区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的效果.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14):1055-1057.
[3]商子寅, 赵宇, 王帮河, 等.带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扩张皮瓣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0, 26(1):61-62.
[收稿日期:2015-09-21], 百拇医药(刘治强)
【关键词】 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面颈部瘢痕;修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44
面颈部作为人体外露的重要部位, 其形态美和容貌美之间的关系密切, 是人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性的面颈部瘢痕可导致患者下唇、颏、颈部及胸部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现象, 影响其外形及功能;部分严重患者甚至可见胸椎、颈椎曲度改变现象。临床上一般是先对其瘢痕进行松懈切除, 随后利用皮瓣转移、皮片移植来对创面进行修复[1]。为了提高广泛性面颈部瘢痕患者的修复效果, 将扩张皮瓣、超薄皮瓣以及穿支皮瓣技术充分结合, 得到扩张超薄穿支皮瓣, 在面颈部瘢痕患者修复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20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11例, 女9例, 最大年龄53岁, 最小11岁, 平均年龄(24.5±7.1)岁。其中面颈部严重毁形患者8例(颜面部瘢痕>2/3患者4例, 严重颏颈粘连患者4例), 累及3~4个面部分区或中度颏颈粘连患者12例。瘢痕病程最长为19年, 最短为0.5年, 平均病程(4.1±4.1)年。
1. 2 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MDCT(多排螺旋CT)实施穿支血管术前评估, 利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穿支血管进行探测并将大致位置标出。根据患者供皮区及受区情况, 于其头颈部穿支的解剖学基础上确定患者预制皮瓣区域, 随后筛选出恰当的供血穿支, 设计扩张器埋置区域。①一期扩张器置入。根据患者扩张器埋置区域选择长方形或肾形扩张器, 面部1~2枚, 50~100 ml;颈部2~3枚, 100~300 ml;背部2~4枚, 600~800 ml, 根据患者供、受区情况, 部位间可联合应用。术中可经小切口入路, 通过肿胀技术于患者扩张器预埋置区域内紧贴真皮下层进行剥离, 尽量不携带或少携带皮下脂肪组织, 常规留置负压引流, 分层缝合关闭即可。术后3~5 d后将负压引流管拔出, 并注水使扩张器保持充盈状态, 待患者切口愈合后, 进行1~2次/周的注水扩张。②二期扩张预制皮瓣转移修复。患者接受血管造影进行皮瓣设计, 同时采用MDCT灌注成像技术对患者供皮区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及血管构筑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创面情况保留一侧穿支血管为蒂设计皮瓣。将扩张器取出后利用透光试验将较厚的包膜去除, 随后对面颈部大面积瘢痕进行一次性转移修复。皮瓣类型:面颈部皮瓣10例, 颈肩背皮瓣7例, 颈胸皮瓣3例。穿支血管主要包括颈浅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肩胛动脉、胸肩峰动脉、枕动脉穿支、颈横动脉穿支、胸廓内动脉穿支、面动脉穿支等。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20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经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治疗后, 19例患者皮瓣成活良好, 其中有1例患者皮瓣远端坏死, 坏死面积为5 cm×4 cm;2例患者术后有表皮水泡出现, 未给予特殊治疗, 约1周后自愈, 剩下患者均未发生动脉缺血以及静脉瘀血现象。8例面颈部严重毁形患者中, 3例静脉颈肩背跨区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为窄蒂皮瓣, 蒂为5 cm×4 cm, 最大皮瓣面积为35 cm×10 cm, 严重颏颈粘连接受松懈后, 蒂部旋转无“猫耳”现象, 不需要接受二期手术即可。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 患者皮瓣厚度比一般扩张皮瓣薄, 可不必进行二期皮瓣修薄, 患者对其外形较为满意;重建面颈部轮廓结构分明, 表情传递与五官功能均较为理想。
3 讨论
采用传统皮片移植及远位皮瓣转移手术治疗面颈部严重毁损患者, 其手术后期易出现皮瓣臃肿及挛缩现象, 移植组织和受区皮肤比较, 颜色及质地存在一定差异性, 且仍有供区继发缺损问题, 难以被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认可。现阶段, 采用扩张预制皮瓣修复无论是其色泽还是质地均与正常皮肤接近, 不仅具有转移方便的特点, 还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额外的皮肤组织, 修复后与人体生长发育特点更一致, 并且未出现供区继发缺损问题, 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2]。
超薄穿支皮瓣主要指的是穿支血管供养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但受技术、认识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仍携带较厚脂肪甚至是全层脂肪的皮瓣。在体表血管解剖学基础上可知, 超薄穿支血管依赖的血管系统均属于真皮血管系统, 是皮肤营养的血管系统, 所以不论皮瓣有多薄, 其各层血管网均可为其提供充足血供, 所以在置入扩张器时尽量不携带脂肪[3]。扩张器置入后, 扩张器上的皮瓣和基底组织处于分离状态, 能够有效对皮瓣血管增生形成刺激, 有利于真皮下血管网的形成。术前患者接受MDCT检查, 辅助选择穿支, 对皮瓣进行设计, 有效解决了穿支血管定位、穿支皮瓣分离层面以及供血范围确定等难点问题, 提高了皮瓣设计的灵活性, 有利于患者眼、鼻、口等器官进行一期修复, 降低了皮瓣设计的盲目性, 同时也降低了修复手术的风险。
综上所述, 扩张预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效果理想, 不仅皮瓣成活率高, 且其颜色、质地和周围皮肤相似, 术后患者供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手术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程银忠, 王伟鹏, 薛哲民, 等.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11):1285-1286.
[2]李鹏程, 胡国栋, 贾赤字, 等.双侧胸三角区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的效果.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14):1055-1057.
[3]商子寅, 赵宇, 王帮河, 等.带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扩张皮瓣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0, 26(1):61-62.
[收稿日期:2015-09-21], 百拇医药(刘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