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以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31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确诊, 给予手术切开引流及药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 d内体温恢复正常, 5~7 d拔除引流管, 平均住院时间(11.4±2.3)d。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进行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治疗时, 应尽快切开引流, 合理使用抗生素,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以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CT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83
颈深部感染主要包括牙、咽、扁桃体、食管等部位的炎症, 或因异物所致, 感染常会向邻近组织延伸, 进而形成脓肿[1]。重症颈深部感染恶化快速, 病情危重, 易诱发呼吸困难、心包周围炎、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2]。临床治疗上, 目前多以抗感染、手术切开脓肿、全身综合治疗等为主。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 选取本院收治的31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1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确诊, 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吞咽困难、颈部肿胀等症状, 部分患者有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症状。其中, 男17例, 女14例;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45.7±8.2)岁;发病时间4~12 d, 平均时间(7.2±1.9)d;致病因素中, 食管异物合并感染3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 牙源性感染11例, 急性咽喉炎7例;合并糖尿病9例, 开放性肺结核3例。
1. 2 辅助检查
1. 2. 1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 白细胞为(29.4±
8.0)×109/L, 中性粒细胞为82.0%~97.3%。
1. 2. 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T检查, 结果显示颈部脓肿14例, 占45.2%;颈部占位性病变17例, 占54.8%, 其中有气液征象11例, 有上纵隔脓肿6例。23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查结果均显示为颈部脓肿形成。
1. 2. 3 细菌培养 脓液细菌、结核杆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阳性19例, 占61.3%, 其中有13例为混合性感染;阴性12例, 占38.7%。培养细菌包括链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类杆菌、模式李斯特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聚团肠杆菌。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手术切开引流 所有患者均视脓肿类型行颈侧切开引流, 呼吸困难者先行气管切开术, 之后再做脓肿切开引流。依照影像学检查结果, 顺着胸锁乳突肌作前缘或后缘切口, 逐层钝性分离直到脓腔, 彻底打开脓腔间隔, 用过氧化氢、碘伏、甲硝唑冲洗脓腔, 留置硅胶管, 持续负压引流, 缝合切口, 术毕。
1. 3. 2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 应用加替沙星、依诺沙星等抗生素, 另给予奥硝唑或替硝唑联合治疗, 上述药物用量亦依据患者病情。结核杆菌者行抗结核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衡调节、补液等对症治疗。
1. 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血常规正常, 影像学检查监视脓肿吸收, 无活动性炎症征象。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 d内体温恢复正常, 5~7 d
拔除引流管, 合并食管穿孔可延长至14 d, 平均住院时间(11.4±2.3)d。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治疗效果良好。
3 讨论
咽旁单一间隙脓肿较为常见,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较为复杂, 其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咽喉部周边的颈深部组织之间潜在的筋膜间隙较多, 这些间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颈深部病变的发生与进展, 且其作用是相对的, 既能控制病变的发展, 也能促进病变扩散, 这是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产生的解剖因素。诊断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时, 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影像学检查, 特别是CT检查, 其诊断作用非常明确, 对病灶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边组织等关系的判断均有重大意义, 在炎症向周边扩散时的诊断上其应用价值更为凸显。此外, 切开引流治疗时也可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进路。扁桃体周围脓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穿刺即可确诊。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检查常是单个或多个囊腔, 低密度CT值, 可见液体或气液征象, 囊壁相对较厚[3]。咽部、颈部肿胀严重者, 可于CT引导下行诊断性穿刺, 以明确脓肿形成与否, 同时也可以确定脓肿的具体位置。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 不可只凭有无波动感进行诊断, 进行CT检查时, 应确保方位准确, 且不可刺入太深, 以防对大血管造成损伤。同时, 积极进行全身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支持治疗也尤为关键。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一旦被确诊, 就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治疗, 切开引流是目前治疗的重要手段, 过程中, 应确保切开部位达到脓肿最低位, 对于多间隙脓肿, 可切开多个部位, 以促进引流。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可诱发多种并发症, 例如喉水肿、颈静脉炎、脓毒败血症、下行性纵膈炎、颈动脉出血、Lemierre’s征等,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合并糖尿病患者, 粒细胞变少, 免疫力下降, 营养不足, 疾病就更难以控制。所以, 治疗时应注意:①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应以细菌培养结果为依据,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细菌培养链球菌属, 其他还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类杆菌、模式李斯特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聚团肠杆菌等。由于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均未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或治疗前已使用抗生素, 因此细菌培养有可能为阴性。本组31例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中就有12例为阴性, 占38.7%。临床应用抗生素时, 对于未进行细菌培养的患者, 应首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4]。②手术切口引流:脓肿形成后, 应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 应充分暴露脓肿间隔, 以将脓液引出, 有异物时应及时取出异物[5]。应注意的是, 行气管切开术时需分析下呼吸道、纵膈是否会病发医源性感染。③对症支持治疗: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为感染性疾病, 因此脓肿切开后应进行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纠正、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还应进行原有疾病的治疗, 以提升临床疗效。本组31例患者经手术切口引流与药物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均住院时间为(11.4±2.3)d, 随访6个月均未复发, 治疗效果显著。
总之, 对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应全面查体, CT检查与穿刺检查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旦确定脓肿形成则应尽快切开引流, 同时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积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锦川, 王东, 吴敏.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分析.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 18(4):204-205.
[2]孙朋, 刘济生, 于亚峰, 等. 颈深部感染79例临床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1(6):1028-1030.
[3]陈书军, 韩小宪, 陈宇轩, 等. 重症颈深部多间隙感染CT诊断的临床意义. 口腔医学, 2014, 34(2):110-113.
[4]张建辉, 唐嗣泉. 脓腔冲洗及负压引流治疗颈深部及上纵隔脓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7):660-662.
[5]余军, 向敏, 王琳, 等.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致纵膈脓肿的护理.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1(2):173-174.
[6]关宏程.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误诊颈部淋巴结炎1例.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5):262.
[收稿日期:2016-03-29], http://www.100md.com(梁祖贤)
【关键词】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CT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83
颈深部感染主要包括牙、咽、扁桃体、食管等部位的炎症, 或因异物所致, 感染常会向邻近组织延伸, 进而形成脓肿[1]。重症颈深部感染恶化快速, 病情危重, 易诱发呼吸困难、心包周围炎、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2]。临床治疗上, 目前多以抗感染、手术切开脓肿、全身综合治疗等为主。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 选取本院收治的31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1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确诊, 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吞咽困难、颈部肿胀等症状, 部分患者有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症状。其中, 男17例, 女14例;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45.7±8.2)岁;发病时间4~12 d, 平均时间(7.2±1.9)d;致病因素中, 食管异物合并感染3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 牙源性感染11例, 急性咽喉炎7例;合并糖尿病9例, 开放性肺结核3例。
1. 2 辅助检查
1. 2. 1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 白细胞为(29.4±
8.0)×109/L, 中性粒细胞为82.0%~97.3%。
1. 2. 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T检查, 结果显示颈部脓肿14例, 占45.2%;颈部占位性病变17例, 占54.8%, 其中有气液征象11例, 有上纵隔脓肿6例。23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查结果均显示为颈部脓肿形成。
1. 2. 3 细菌培养 脓液细菌、结核杆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阳性19例, 占61.3%, 其中有13例为混合性感染;阴性12例, 占38.7%。培养细菌包括链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类杆菌、模式李斯特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聚团肠杆菌。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手术切开引流 所有患者均视脓肿类型行颈侧切开引流, 呼吸困难者先行气管切开术, 之后再做脓肿切开引流。依照影像学检查结果, 顺着胸锁乳突肌作前缘或后缘切口, 逐层钝性分离直到脓腔, 彻底打开脓腔间隔, 用过氧化氢、碘伏、甲硝唑冲洗脓腔, 留置硅胶管, 持续负压引流, 缝合切口, 术毕。
1. 3. 2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 应用加替沙星、依诺沙星等抗生素, 另给予奥硝唑或替硝唑联合治疗, 上述药物用量亦依据患者病情。结核杆菌者行抗结核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衡调节、补液等对症治疗。
1. 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血常规正常, 影像学检查监视脓肿吸收, 无活动性炎症征象。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 d内体温恢复正常, 5~7 d
拔除引流管, 合并食管穿孔可延长至14 d, 平均住院时间(11.4±2.3)d。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治疗效果良好。
3 讨论
咽旁单一间隙脓肿较为常见,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较为复杂, 其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咽喉部周边的颈深部组织之间潜在的筋膜间隙较多, 这些间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颈深部病变的发生与进展, 且其作用是相对的, 既能控制病变的发展, 也能促进病变扩散, 这是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产生的解剖因素。诊断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时, 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影像学检查, 特别是CT检查, 其诊断作用非常明确, 对病灶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边组织等关系的判断均有重大意义, 在炎症向周边扩散时的诊断上其应用价值更为凸显。此外, 切开引流治疗时也可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进路。扁桃体周围脓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穿刺即可确诊。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检查常是单个或多个囊腔, 低密度CT值, 可见液体或气液征象, 囊壁相对较厚[3]。咽部、颈部肿胀严重者, 可于CT引导下行诊断性穿刺, 以明确脓肿形成与否, 同时也可以确定脓肿的具体位置。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 不可只凭有无波动感进行诊断, 进行CT检查时, 应确保方位准确, 且不可刺入太深, 以防对大血管造成损伤。同时, 积极进行全身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支持治疗也尤为关键。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一旦被确诊, 就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治疗, 切开引流是目前治疗的重要手段, 过程中, 应确保切开部位达到脓肿最低位, 对于多间隙脓肿, 可切开多个部位, 以促进引流。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可诱发多种并发症, 例如喉水肿、颈静脉炎、脓毒败血症、下行性纵膈炎、颈动脉出血、Lemierre’s征等,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合并糖尿病患者, 粒细胞变少, 免疫力下降, 营养不足, 疾病就更难以控制。所以, 治疗时应注意:①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应以细菌培养结果为依据,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细菌培养链球菌属, 其他还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类杆菌、模式李斯特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聚团肠杆菌等。由于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均未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或治疗前已使用抗生素, 因此细菌培养有可能为阴性。本组31例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中就有12例为阴性, 占38.7%。临床应用抗生素时, 对于未进行细菌培养的患者, 应首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4]。②手术切口引流:脓肿形成后, 应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 应充分暴露脓肿间隔, 以将脓液引出, 有异物时应及时取出异物[5]。应注意的是, 行气管切开术时需分析下呼吸道、纵膈是否会病发医源性感染。③对症支持治疗: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为感染性疾病, 因此脓肿切开后应进行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纠正、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还应进行原有疾病的治疗, 以提升临床疗效。本组31例患者经手术切口引流与药物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均住院时间为(11.4±2.3)d, 随访6个月均未复发, 治疗效果显著。
总之, 对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应全面查体, CT检查与穿刺检查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旦确定脓肿形成则应尽快切开引流, 同时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积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锦川, 王东, 吴敏.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分析.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 18(4):204-205.
[2]孙朋, 刘济生, 于亚峰, 等. 颈深部感染79例临床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1(6):1028-1030.
[3]陈书军, 韩小宪, 陈宇轩, 等. 重症颈深部多间隙感染CT诊断的临床意义. 口腔医学, 2014, 34(2):110-113.
[4]张建辉, 唐嗣泉. 脓腔冲洗及负压引流治疗颈深部及上纵隔脓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7):660-662.
[5]余军, 向敏, 王琳, 等.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致纵膈脓肿的护理.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1(2):173-174.
[6]关宏程.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误诊颈部淋巴结炎1例.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5):262.
[收稿日期:2016-03-29], http://www.100md.com(梁祖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