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23期
编号:12955292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3期
     【摘要】 目的 对西药与电针联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5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采用电针、激素疗法等进行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中30例痊愈, 15例显效, 9例有效, 2例无效, 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54/56)。本组未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随访结果显示, 无病例发生倒错或面肌痉挛现象。结论 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采用西药与电针联合的治疗方案, 效果显著。

    【关键词】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西药;电针;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35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疾病中属于常见症、多发病, 以口眼歪斜为特点。周围性面瘫与西医的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似, 对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就诊的患者也不断增多。本院采用西药加电针的方法对本次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将详情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收治的5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其中男33例, 女23例;年龄25~77岁, 平均年龄(49.3±9.3)岁。

    1. 2 诊断标准

    1. 2. 1 面瘫的西医诊断 《神经病学》中提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依据为:①多为急性起病, 面神经麻痹可在短时间内(经常是几小时~几天)达到高峰期, 且多为单侧发病;②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 不见额纹, 也无法皱眉蹙额, 眼裂无法闭合, 或者闭合不全;③鼓气或吹口哨时会漏气, 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龈内;④鼻唇沟变浅, 口角呈下垂状, 露齿时口角会往健侧歪斜;⑤闭眼时, 双眼球往外上方转动, 可见白色巩膜;⑥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 听觉出现过敏, 乳突部有疼痛感, 耳廓与外耳道可感觉减退或是出现疱疹[1]。

    1. 2. 2 面瘫的中医诊断 《针灸治疗学》中提及“面瘫”的诊断依据为:①主症是口眼歪斜;②一侧面部肌肉呈现出麻木、板滞、麻木状, 额纹消失, 眼裂且变大, 鼻唇沟变浅, 露睛则流泪, 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 患侧无法完成闭目、皱眉、蹙额、鼓颊、露齿等动作;③少数患者起初会出现耳后疼痛症状, 且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者消失, 或是听觉过敏等症状[2]。

    1.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3. 1 纳入标准 除了满足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外, 纳入本次研究者还应符合以下条件:①无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合并症;②无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

    1. 3. 2 排除标准 纳入本次研究者, 均排除以下情况:①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②患严重内科疾病或糖尿病者;③对激素过敏者及晕针、不适合针刺者;④合并糖尿病及其他严重内科病症者等[3]。

    1. 4 方法

    1. 4. 1 西药治疗 ①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本次采用泼尼松片, 发病日开始口服, 起始剂量为60 mg, 逐日减5 mg, 疗程共12 d;②抗病毒治疗:给予0.2 mg阿昔洛韦口服, 3次/d, 1个疗程共4周;③B族维生素:给予维生素B1片口服, 10 mg/次, 3次/d;500 μg甲钴胺片, 10 mg/次, 3次/d, 1个疗程共4周;④扩血管治疗:给予地巴唑片口服, 20 mg/次, 3次/d, 1个疗程为4周。

    1. 4. 2 电针治疗 发病1周时, 加用电针疗法。穴位取太阳、四白、侧养白、地仓、完骨、双侧内廷及合谷、攒竹等穴位。手法:取0.3 mm×40 mm毫针, 采用平补平泻法, 将地仓与颊车、阳白与太阳穴位与电针仪连接以期, 波形为连续波, 频率为1 Hz, 强度应根据患者舒适耐受度决定。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0 min, 1次/d, 连续6 d后暂停1 d, 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 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1. 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 并结合面瘫的疗效判定标准[4], 可将疗效判定为4个等级:痊愈、显效、有效与无效。患者的症状消失, 表情恢复自如, 谈笑时未见口角歪斜, 饮食与正常人无异, 即为痊愈;静观基本未见异常, 做牙动作或鼓腮动作时可见轻微程度的口歪痕迹, 即为显效;症状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但额纹未呈对称状, 谈笑时可发现明显的口眼歪斜, 即为有效;以上任一项均未达到标准, 即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于未恢复的患者, 随访1~3个月。

    2 结果

    56例患者中30例痊愈, 15例显效, 9例有效, 2例无效, 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54/56)。本组未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随访结果显示, 无病例发生倒错或面肌痉挛现象。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 周围性面瘫属于“口歪”“口僻”的范畴, 风邪入足阳明及手太阳之经, 遇寒而致筋急引颊, 使口歪僻、言语不正, 目无法平视。因此, 针刺穴位时应以足阳明胃经为主, 如四白、地仓、颊车及内庭等, 以达到疏通经络及调和气血的目的。同时, 另取对策合谷穴位。

    现代医学则认为, 面神经炎早期病理主要是神经水肿与脱髓鞘, 若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轴索变性, 以面神经管内部及茎乳孔较为突出。治疗的原则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使面神经水肿程度减轻, 从而达到缓解神经受压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采用西医治疗时, 尤其是急性期, 应尽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激素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为:激素的抗炎作用显著, 对物理性、免疫性、感染性与无菌性炎症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且在急性初期可有效增强血管的紧张性, 减轻充血程度,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 有效减轻了渗出与水肿;同时, 通过对白细胞的浸润及吞噬反应的抑制, 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明显减少, 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管炎症及水肿得到了有效控制, 对面神经的压迫也大大减轻。B族维生素则对神经髓鞘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地巴唑是常用的的扩血管药物, 能够有效松弛血管平滑肌, 从而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阿昔洛韦是一类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 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能够有效抑制SE病毒的繁衍与复制, 起到良好的抗病毒之效。对于周围性面瘫, 尤其是急性期, 西医激素疗法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5], 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若错过激素治疗的时机, 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可能会使治疗时间延长, 甚至留下严重后遗症, 影响预后。

    在本次研究中, 本院对收治的5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了西药与电针联合治疗, 包括激素类、抗病毒、扩血管及维生素等西药。从结果中可看出, 本组56例患者中仅2例治疗效果不佳, 总有效率高达96.43%, 且未见面肌痉挛与倒错等其他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显著。曾有文献报道[5], 激素、抗病毒及扩血管等西药与电针疗法联合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 总有效率可至95.25%, 效果较佳。本文结果与文献所述的基本一致, 进一步印证了西药与电针疗法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 采用西药与电针联合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患者恢复较快, 且能很好地预防面肌痉挛及后期倒错等不良情况, 安全性较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兴利.针刺联合中药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河南中医, 2014, 34(9):1833-1834.

    [2]宋磊, 李素青, 王子凡, 运慧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进展. 光明中医, 2014, 29(11):2471-2474.

    [3]叶婷欣, 刘农虞.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中国针灸, 2015, 35(S1):111-118.

    [4]苟凤明.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8):119-120.

    [5]江进忠.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7):62-64.

    [收稿日期:2016-03-04], 百拇医药(李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