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法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索亚低温治疗法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护理要点。方法 5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6例。两组患儿均在本院接受复苏治疗,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儿加用亚低温治疗法。对比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存活率(92.31%)高于对照组(69.23%)(P<0.05)。出生1个月后, 观察组存活患儿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法与对症护理措施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有助于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 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56
窒息是一种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重度窒息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率较高[1], 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健康。临床上对于窒息新生儿采取多种干预方法, 但是其预后不佳。近些年来, 不少学者指出采用亚低温治疗法有助于改善窒息新生儿的预后[2], 本院对窒息新生儿采用复苏治疗后采取亚低温治疗和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5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全部患儿均在本院接受复苏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6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9例, 胎龄38~40周, 平均胎龄(39.4±1.1)周;出生时体重1.62~2.54 kg, 平均体重(2.04±0.32)kg;就诊时离出生时的时间为2~6 h, 平均时间(3.8±1.1)h。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2例, 胎龄37~42周, 平均胎龄(39.8±1.2)周;出生时体重1.55~2.74 kg, 平均体重(2.12±0.35)kg;就诊时离出生时的时间为2~5 h, 平均时间(3.5±1.0)h。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复苏治疗, 主要包括吸氧、镇静、解痉、控制脑水肿、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以及支持性护理。观察组患儿加用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治疗仪连接水毯、温度传感器, 其中水毯放置在关闭电源的辐射台, 在水毯上铺一层布, 然后让患儿躺在水毯上, 温度传感器插入患儿肛门2~4 cm处固定, 然后持续性的物理降温72 h再行特殊物理升温。肛温控制在34℃左右, 持续72 h, 物理升温10 h左右, 每2小时升温0.5℃左右。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对患儿采用对症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为:①体温护理。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 保持患儿体温的稳定。将水毯温度控制在30~32℃之间, 将病房室温控制在22~24℃。每隔1 h测量1次患儿的体温、肛温等, 根据患儿的体温、肛温等对头部亚低温的温度进行调节。每隔1 h监测1次患儿的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状况, 预防冻伤、褥疮等的发生。②基础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如:体温、血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象、胸片、神经系统等, 亚低温对患儿的脑组织不会产生损害, 但是可能会掩盖患儿的脑血肿症状, 因此要密切监测患儿的意识变化, 若发现患儿的昏迷程度加深, 四肢由屈曲状态转为伸直内翻等状态, 表明病情加重, 从而及时采取对症措施处理[3]。③体位护理。在治疗期间让患儿保持平卧位, 不得剧烈的翻动或搬动, 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④消化系统护理。在治疗期间持续给予患儿静脉营养, 以微量泵的方式24 h持续输液, 保证机体的能量需求。监测患儿的消化道症状、腹部体征等, 及时发现结肠炎等并发症。⑤气道护理。重视对患儿口腔的护理, 及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并通过监测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等及时发现呼吸道症状, 迅速处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心率、血压、呼吸频率、NBNA评分(满分为40分, >37分为正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的存活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存活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6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 P<0.05)。
2. 2 两组存活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 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存活患儿的NBNA评分对比 出生1个月后, 观察组患儿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不少学者的研究证实了亚低温治疗法用于新生儿窒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不少发达国家已将亚低温治疗作为新生儿窒息的常规治疗方法, 虽然在亚低温治疗中, 不少患儿依然会死亡或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异常, 但亚低温治疗为新生儿窒息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生儿窒息后, 在脑部缺血再灌注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化代谢变化, 出现脑细胞的损害[4]。因此, 在此时及时给予头部的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减轻血流再灌注现象, 维持恒定的血压水平使得患儿的脑细胞在再灌注阶段避免遭受损伤, 预防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通过头部的亚低温疗法抑制脑细胞凋亡, 降低脑代谢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炎性介质水平等, 从而达到减轻对脑组织损害的作用。不少学者的研究指出亚低温疗法能保护窒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功能。为最大限度的发挥亚低温治疗法的作用, 加强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十分必要。在本研究中, 对行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患儿采取对应护理措施, 通过体温护理、基础护理、气道护理、体位护理、消化系统护理等措施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存活率更高, 且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NBNA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说明亚低温疗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在窒息新生儿复苏后采用亚低温治疗法是可行的, 治疗期间辅以安全、有效、全面的护理服务有助于保证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艳秋.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疗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2):46-48.
[2]田晓川.脑损伤新生儿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7):66-68.
[3]李驰.亚低温治疗胎龄>35周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9):55-56.
[4]王桂芳, 可秋萍, 方红, 等.新生儿窒息亚低温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28):4582-4584.
[收稿日期:2016-09-09], 百拇医药(黄珠莲)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56
窒息是一种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重度窒息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率较高[1], 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健康。临床上对于窒息新生儿采取多种干预方法, 但是其预后不佳。近些年来, 不少学者指出采用亚低温治疗法有助于改善窒息新生儿的预后[2], 本院对窒息新生儿采用复苏治疗后采取亚低温治疗和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5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全部患儿均在本院接受复苏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6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9例, 胎龄38~40周, 平均胎龄(39.4±1.1)周;出生时体重1.62~2.54 kg, 平均体重(2.04±0.32)kg;就诊时离出生时的时间为2~6 h, 平均时间(3.8±1.1)h。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2例, 胎龄37~42周, 平均胎龄(39.8±1.2)周;出生时体重1.55~2.74 kg, 平均体重(2.12±0.35)kg;就诊时离出生时的时间为2~5 h, 平均时间(3.5±1.0)h。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复苏治疗, 主要包括吸氧、镇静、解痉、控制脑水肿、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以及支持性护理。观察组患儿加用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治疗仪连接水毯、温度传感器, 其中水毯放置在关闭电源的辐射台, 在水毯上铺一层布, 然后让患儿躺在水毯上, 温度传感器插入患儿肛门2~4 cm处固定, 然后持续性的物理降温72 h再行特殊物理升温。肛温控制在34℃左右, 持续72 h, 物理升温10 h左右, 每2小时升温0.5℃左右。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对患儿采用对症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为:①体温护理。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 保持患儿体温的稳定。将水毯温度控制在30~32℃之间, 将病房室温控制在22~24℃。每隔1 h测量1次患儿的体温、肛温等, 根据患儿的体温、肛温等对头部亚低温的温度进行调节。每隔1 h监测1次患儿的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状况, 预防冻伤、褥疮等的发生。②基础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如:体温、血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象、胸片、神经系统等, 亚低温对患儿的脑组织不会产生损害, 但是可能会掩盖患儿的脑血肿症状, 因此要密切监测患儿的意识变化, 若发现患儿的昏迷程度加深, 四肢由屈曲状态转为伸直内翻等状态, 表明病情加重, 从而及时采取对症措施处理[3]。③体位护理。在治疗期间让患儿保持平卧位, 不得剧烈的翻动或搬动, 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④消化系统护理。在治疗期间持续给予患儿静脉营养, 以微量泵的方式24 h持续输液, 保证机体的能量需求。监测患儿的消化道症状、腹部体征等, 及时发现结肠炎等并发症。⑤气道护理。重视对患儿口腔的护理, 及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并通过监测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等及时发现呼吸道症状, 迅速处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心率、血压、呼吸频率、NBNA评分(满分为40分, >37分为正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的存活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存活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6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 P<0.05)。
2. 2 两组存活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 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存活患儿的NBNA评分对比 出生1个月后, 观察组患儿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不少学者的研究证实了亚低温治疗法用于新生儿窒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不少发达国家已将亚低温治疗作为新生儿窒息的常规治疗方法, 虽然在亚低温治疗中, 不少患儿依然会死亡或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异常, 但亚低温治疗为新生儿窒息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生儿窒息后, 在脑部缺血再灌注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化代谢变化, 出现脑细胞的损害[4]。因此, 在此时及时给予头部的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减轻血流再灌注现象, 维持恒定的血压水平使得患儿的脑细胞在再灌注阶段避免遭受损伤, 预防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通过头部的亚低温疗法抑制脑细胞凋亡, 降低脑代谢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炎性介质水平等, 从而达到减轻对脑组织损害的作用。不少学者的研究指出亚低温疗法能保护窒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功能。为最大限度的发挥亚低温治疗法的作用, 加强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十分必要。在本研究中, 对行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患儿采取对应护理措施, 通过体温护理、基础护理、气道护理、体位护理、消化系统护理等措施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存活率更高, 且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NBNA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说明亚低温疗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在窒息新生儿复苏后采用亚低温治疗法是可行的, 治疗期间辅以安全、有效、全面的护理服务有助于保证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艳秋.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疗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2):46-48.
[2]田晓川.脑损伤新生儿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7):66-68.
[3]李驰.亚低温治疗胎龄>35周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9):55-56.
[4]王桂芳, 可秋萍, 方红, 等.新生儿窒息亚低温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28):4582-4584.
[收稿日期:2016-09-09], 百拇医药(黄珠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