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狼疮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 容易被忽视, 后期发展为尿毒症, 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角度对狼疮性肾炎的防治进行分析和总结,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防治狼疮性肾炎。
【关键词】 治未病;狼疮性肾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新愈防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115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疾病医学正慢慢向健康医学过渡, 医护人员关注的主体对象已不再是“已病”人群, 取而代之的是“未病”人群。另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生存质量与预期寿命。中医理论中, “以人为本”、“治未病”等思想似乎更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这种健康追求。
我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指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这是最早我国中医对“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我国中医理论将其慢慢延续并深入挖掘, 随后到唐代的中医大师孙思邈对其延伸,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并在其他的中医理论书籍中均有对治未病思想的提出与自我理论的讨论。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新愈防复等内容。临床将其逐渐深入到实际的应用中, 对患者病情的有效预防, 避免病情加重, 对病情有效的控制, 继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目标[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性病症, 其发病率较高, 且以育龄女性居多, 病因尚无统一定论, 或与遗传、环境、激素等因素相关, 饮食、药物、免疫反应异常、感染、心理等也均是该病的影响因素[2]。SLE在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发病主要为多种自身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 广泛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 造成炎性病变。该病临床表现以多系统损害为主, 常伴皮疹、光过敏、发热、关节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多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与缓解。患者一旦发病, 则需终身治疗, 且治疗的作用仅仅是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而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 因此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SLE常见的并发症为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 其占继发性肾脏病之首位[3], 5年之内有1/5的患者会成为终末期肾病[4]。
1 未病先防
亚健康时, 应尽快采用有效对策, 促使机体向健康状态转变, 以防疾病到来。中医文献中无SLE病名, 只是根据其特点、特征而归于“蝴蝶丹”、“阴阳毒”, 根据本病可累及周身的特点称为“周痹”, 有肾功能损害者属“水肿”, 有胸水者属“悬饮”等。中医认为,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两方面, 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 素体虚弱, 肝肾亏虚。外因多与感受邪毒、过度劳累、七情内伤、房事不节、药物或饮食所伤等因素有关。因此,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强调了防止外邪侵体的重要性, 平时要防止外邪的侵袭, 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2 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 实施积极的治疗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勿令九窍闭塞。”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 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 患者主要阐述为关节疼痛、发热以及有皮疹, 但是没有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情况, 较多的患者并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 但是基于既病防变应及时治疗, 避免病情因拖延造成对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而错过。
对于疾病的急性期, 病情状况已经进入血热, 造成热毒炽盛, 血液流速降低而造成血淤, 所以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发热, 继而皮肤有皮疹出现;同时血尿、引发腰部的疼痛, 其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脉滑数, 舌红苔黄等,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应主要以清凉解热、滋阴、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为治疗的重点[5-7], 方以清瘟败毒饮和犀角地黄汤加减, 同时西医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常规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 而中醫治疗可以减轻西药的使用剂量, 降低不良反应。
缓解期的治疗重点是:因长期大量使用激素这种纯阳之药易致阳胜损阴, 出现阴虚火旺, 气阴两虚之证, 常见神疲乏力, 五心烦热, 口干咽燥, 盗汗自汗, 舌红少苔或苔薄黄, 脉细数等, 此期宜益气养阴为主, 滋养肝肾, 凉血活血法, 方用二至丸合杞菊地黄汤加减。
稳定期的治疗重点是:患者经急性期有效的治疗后, 病情逐渐稳定, 此时的治疗应主要以温补为重点[8-10]。患者稳定期主要表现畏寒、乏力, 腰膝酸软, 面色少华等症状;其脉沉细无力, 舌淡苔白, 边有齿痕等, 临床治疗采金匮肾气丸加仙茅根、仙灵脾、巴戟天、黄芪、党参等温补脾肾之品, 有效的温补, 平衡阴阳, 提高免疫力, 降低复发率。
3 新愈防复
新愈后邪气未尽, 正气未复, 气血未定, 阴阳未平, 必须进一步调摄方能稳定康复。因狼疮性肾炎经口服激素或中药等治疗缓解后, 虽然症状消失, 复查尿蛋白或血尿阴性, 但在停药或减量过程中, 病情仍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 不但要针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 还要强调患者的健康教育, 包括:①要防止外邪的侵袭, 如避免受凉、受湿和日光暴晒, 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②避免过度劳累, 但应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 以增强体质。③对服用激素的患者不可骤减激素, 以防病情反复或恶化, 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及其他副作用。④避免使用诱发SLE的药物, 如磺胺类、青霉素、口服避孕药、异烟肼等。⑤发病时应忌食羊肉、洋葱、辣椒、韭菜及烟酒等辛辣、刺激之品[5]。
4 小结
“治未病”思想博大精深, 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甚至整合医学中均具有先进性的指导作用。“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思想, 无论是在预防狼疮性肾炎的发生, 还是防止狼疮性肾炎的加重或复发方面, 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贯彻“治未病”理论, 能减少发病率和复发率, 能延缓肾功能恶化, 提高患者高生活质量, 在医学各个领域中均可发挥一定的指导意义,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泽民, 何勇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中医杂志, 2015, 56(22):1900-1903.
[2]赵菁莉, 邢海涛, 杨波,等.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慢性肾脏病血尿反复发作的研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学术研讨会, 2009:215-218.
[3]陈香美, 蔡广研. 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认识. 临床内科杂志, 2004, 21(1):49-51.
[4]李夏玉, 范永升.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中医药导报, 2011, 17(3):111-112.
[5]郝桂锋.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思路. 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8):1337.
[6]黄勇, 曹式丽.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尿酸性肾病防治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 2014(5):575-577.
[7]杨栋, 易无庸, 骆继杰. 骆继杰教授“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防治中的应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6):1150-1151.
[8]梁立锋, 赵君雅, 蓝芳,等.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新中医, 2010(2):3-4.
[9]柯凌. 叶任高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思路与经验.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 2(4):190-191.
[10]余学清. 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5):39-41.
[收稿日期:2017-05-31], 百拇医药(丁宁)
【关键词】 治未病;狼疮性肾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新愈防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115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疾病医学正慢慢向健康医学过渡, 医护人员关注的主体对象已不再是“已病”人群, 取而代之的是“未病”人群。另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生存质量与预期寿命。中医理论中, “以人为本”、“治未病”等思想似乎更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这种健康追求。
我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指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这是最早我国中医对“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我国中医理论将其慢慢延续并深入挖掘, 随后到唐代的中医大师孙思邈对其延伸,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并在其他的中医理论书籍中均有对治未病思想的提出与自我理论的讨论。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新愈防复等内容。临床将其逐渐深入到实际的应用中, 对患者病情的有效预防, 避免病情加重, 对病情有效的控制, 继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目标[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性病症, 其发病率较高, 且以育龄女性居多, 病因尚无统一定论, 或与遗传、环境、激素等因素相关, 饮食、药物、免疫反应异常、感染、心理等也均是该病的影响因素[2]。SLE在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发病主要为多种自身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 广泛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 造成炎性病变。该病临床表现以多系统损害为主, 常伴皮疹、光过敏、发热、关节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多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与缓解。患者一旦发病, 则需终身治疗, 且治疗的作用仅仅是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而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 因此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SLE常见的并发症为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 其占继发性肾脏病之首位[3], 5年之内有1/5的患者会成为终末期肾病[4]。
1 未病先防
亚健康时, 应尽快采用有效对策, 促使机体向健康状态转变, 以防疾病到来。中医文献中无SLE病名, 只是根据其特点、特征而归于“蝴蝶丹”、“阴阳毒”, 根据本病可累及周身的特点称为“周痹”, 有肾功能损害者属“水肿”, 有胸水者属“悬饮”等。中医认为,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两方面, 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 素体虚弱, 肝肾亏虚。外因多与感受邪毒、过度劳累、七情内伤、房事不节、药物或饮食所伤等因素有关。因此,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强调了防止外邪侵体的重要性, 平时要防止外邪的侵袭, 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2 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 实施积极的治疗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勿令九窍闭塞。”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 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 患者主要阐述为关节疼痛、发热以及有皮疹, 但是没有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情况, 较多的患者并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 但是基于既病防变应及时治疗, 避免病情因拖延造成对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而错过。
对于疾病的急性期, 病情状况已经进入血热, 造成热毒炽盛, 血液流速降低而造成血淤, 所以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发热, 继而皮肤有皮疹出现;同时血尿、引发腰部的疼痛, 其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脉滑数, 舌红苔黄等,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应主要以清凉解热、滋阴、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为治疗的重点[5-7], 方以清瘟败毒饮和犀角地黄汤加减, 同时西医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常规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 而中醫治疗可以减轻西药的使用剂量, 降低不良反应。
缓解期的治疗重点是:因长期大量使用激素这种纯阳之药易致阳胜损阴, 出现阴虚火旺, 气阴两虚之证, 常见神疲乏力, 五心烦热, 口干咽燥, 盗汗自汗, 舌红少苔或苔薄黄, 脉细数等, 此期宜益气养阴为主, 滋养肝肾, 凉血活血法, 方用二至丸合杞菊地黄汤加减。
稳定期的治疗重点是:患者经急性期有效的治疗后, 病情逐渐稳定, 此时的治疗应主要以温补为重点[8-10]。患者稳定期主要表现畏寒、乏力, 腰膝酸软, 面色少华等症状;其脉沉细无力, 舌淡苔白, 边有齿痕等, 临床治疗采金匮肾气丸加仙茅根、仙灵脾、巴戟天、黄芪、党参等温补脾肾之品, 有效的温补, 平衡阴阳, 提高免疫力, 降低复发率。
3 新愈防复
新愈后邪气未尽, 正气未复, 气血未定, 阴阳未平, 必须进一步调摄方能稳定康复。因狼疮性肾炎经口服激素或中药等治疗缓解后, 虽然症状消失, 复查尿蛋白或血尿阴性, 但在停药或减量过程中, 病情仍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 不但要针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 还要强调患者的健康教育, 包括:①要防止外邪的侵袭, 如避免受凉、受湿和日光暴晒, 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②避免过度劳累, 但应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 以增强体质。③对服用激素的患者不可骤减激素, 以防病情反复或恶化, 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及其他副作用。④避免使用诱发SLE的药物, 如磺胺类、青霉素、口服避孕药、异烟肼等。⑤发病时应忌食羊肉、洋葱、辣椒、韭菜及烟酒等辛辣、刺激之品[5]。
4 小结
“治未病”思想博大精深, 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甚至整合医学中均具有先进性的指导作用。“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思想, 无论是在预防狼疮性肾炎的发生, 还是防止狼疮性肾炎的加重或复发方面, 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贯彻“治未病”理论, 能减少发病率和复发率, 能延缓肾功能恶化, 提高患者高生活质量, 在医学各个领域中均可发挥一定的指导意义,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泽民, 何勇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中医杂志, 2015, 56(22):1900-1903.
[2]赵菁莉, 邢海涛, 杨波,等.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慢性肾脏病血尿反复发作的研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学术研讨会, 2009:215-218.
[3]陈香美, 蔡广研. 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认识. 临床内科杂志, 2004, 21(1):49-51.
[4]李夏玉, 范永升.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中医药导报, 2011, 17(3):111-112.
[5]郝桂锋.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思路. 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8):1337.
[6]黄勇, 曹式丽.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尿酸性肾病防治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 2014(5):575-577.
[7]杨栋, 易无庸, 骆继杰. 骆继杰教授“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防治中的应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6):1150-1151.
[8]梁立锋, 赵君雅, 蓝芳,等.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新中医, 2010(2):3-4.
[9]柯凌. 叶任高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思路与经验.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 2(4):190-191.
[10]余学清. 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5):39-41.
[收稿日期:2017-05-31], 百拇医药(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