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与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的临床对照观察(1)
【摘要】 目的 对比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及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的不同麻醉效果。方法 9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5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 实验组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比较两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入室时及拔管时心率和血压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48.75±10.95)s略长于对照组的(45.74±9.86)s,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17.96±5.57)s略长于对照组的(17.75±4.62)s,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室时心率(82.67±11.96)次/min略高于对照组的(82.56±11.85)次/min,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管时心率(80.86±12.45)次/min略低于对照组的(82.77±12.51)次/min,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室时收缩压(114.67±17.52)mm Hg(1 mm Hg=0.133 kPa)略低于对照组的(115.44±12.53)mm Hg,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管时收缩压(114.42±16.83)mm Hg 略低于对照组的(114.75±13.33)mm Hg,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室时舒张压(72.75±11.42)mm Hg略低于对照组的(73.63±11.35)mm Hg,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管时舒张压(73.56±10.66)mm Hg略高于对照组的(73.34±12.25)mm Hg,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8%低于对照组的42.22%,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和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的麻醉效果相似, 临床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麻醉诱导方法。
【关键词】 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临床对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81
随着医学水平的迅速发展, 临床麻醉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吸入麻醉诱导方法, 具有对患者无伤害、麻醉时间快等优势, 但是与静脉麻醉诱导的对照研究较少[1]。本文探究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及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的麻醉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5例。对照組男22例, 女23例;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46.0±7.1)岁;体质量45~82 kg, 平均体质量(63.5±6.2)kg;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5例、Ⅱ级20例。实验组男20例, 女25例;年龄26~69岁, 平均年龄(47.5±7.2)岁;体质量47~83 kg, 平均体质量(65.0±6.1)kg;ASA分级:Ⅰ级26例、Ⅱ级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患者无生命危险;患者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参与;②排除标准:肝肾等系统疾病者;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1. 3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术前8 h禁饮、禁食。进入手术室后, 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 与此同时, 需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提供纯氧, 确保其氧饱和度能够达到99%后, 方可实施麻醉诱导。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先行给予患者舒芬太尼0.3 μg/kg, 给药2 min后, 静脉注射2 mg/kg异丙酚;待患者意识消失后, 再次静脉注射0.6 mg/kg罗库溴铵;肌松后可实施气管内插管, 控制患者呼吸。实验组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患者实施麻醉诱导时采用循环回路, 即:先通入7%七氟醚3~5 min, 排净呼吸囊中空气, 再将麻醉气体有效充入待用的呼吸回路通道中, 之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 于2 min后将完全封闭的面罩罩在患者面部, 并指导患者深呼吸, 将七氟醚吸入, 此时氧流量需控制在8 L/min。术毕, 全部患者均不进行肌松拮抗, 并于患者彻底苏醒后再拔管[2]。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入室时及拔管时心率和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不良反应(躁动、呕吐、恶心)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比较 实验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为(48.75±10.95)s, 对照组为(45.74±9.86)s, 实验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略长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03, P=0.1741>0.05)。实验组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为(17.96±5.57)s, 对照组为(17.75±4.62)s, 实验组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略长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47, P=0.8461>0.05)。, http://www.100md.com(袁泉)
【关键词】 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临床对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81
随着医学水平的迅速发展, 临床麻醉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吸入麻醉诱导方法, 具有对患者无伤害、麻醉时间快等优势, 但是与静脉麻醉诱导的对照研究较少[1]。本文探究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及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的麻醉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5例。对照組男22例, 女23例;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46.0±7.1)岁;体质量45~82 kg, 平均体质量(63.5±6.2)kg;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5例、Ⅱ级20例。实验组男20例, 女25例;年龄26~69岁, 平均年龄(47.5±7.2)岁;体质量47~83 kg, 平均体质量(65.0±6.1)kg;ASA分级:Ⅰ级26例、Ⅱ级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患者无生命危险;患者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参与;②排除标准:肝肾等系统疾病者;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1. 3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术前8 h禁饮、禁食。进入手术室后, 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 与此同时, 需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提供纯氧, 确保其氧饱和度能够达到99%后, 方可实施麻醉诱导。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先行给予患者舒芬太尼0.3 μg/kg, 给药2 min后, 静脉注射2 mg/kg异丙酚;待患者意识消失后, 再次静脉注射0.6 mg/kg罗库溴铵;肌松后可实施气管内插管, 控制患者呼吸。实验组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患者实施麻醉诱导时采用循环回路, 即:先通入7%七氟醚3~5 min, 排净呼吸囊中空气, 再将麻醉气体有效充入待用的呼吸回路通道中, 之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 于2 min后将完全封闭的面罩罩在患者面部, 并指导患者深呼吸, 将七氟醚吸入, 此时氧流量需控制在8 L/min。术毕, 全部患者均不进行肌松拮抗, 并于患者彻底苏醒后再拔管[2]。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入室时及拔管时心率和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不良反应(躁动、呕吐、恶心)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比较 实验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为(48.75±10.95)s, 对照组为(45.74±9.86)s, 实验组开始麻醉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略长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03, P=0.1741>0.05)。实验组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为(17.96±5.57)s, 对照组为(17.75±4.62)s, 实验组停用麻醉药物至苏醒拔管时间略长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47, P=0.8461>0.05)。, http://www.100md.com(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