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21年第24期
编号:300667
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21年8月29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4期
口腔卫生,甜食,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门晓晨

    龋病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也可称其为蛀牙或虫牙,好发于儿童群体。患病后还可能继发牙髓炎及根尖周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可逐渐形成龋洞,最终可能导致牙冠发生完全破坏消失的情况[1-3]。对此,本文分析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集的165例学龄前儿童的问卷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83例,女82例,按照年龄段将所有儿童分为三组,其中3~4岁组(55例,男28例,女27例),4~5岁组(55例,男26例,女29例),5~6 岁组(55例,男29例,女26例)。三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龋病判定标准:表现的症状符合《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方案》中的诊断标准,例如浅龋:发生于釉质层或牙骨质层,无症状,受外界刺激时无明显反应,利用X 线有助于诊断;中龋:病变范围涉及牙本质浅层,对酸甜冷热刺激会产生酸痛感,去除刺激时症状立即消失,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深龋:病变范围可达牙本质深层,遇到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更加剧烈,还可引起牙髓组织的修复反应以及轻度慢性炎症反应。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所有纳入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性别、口腔卫生习惯、饮食情况等,并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进行检查,利用探针检查牙齿情况,若探针滑过的部位有粗糙感或有较明显的龋洞,则表明儿童患有龋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