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按摩手法辨证治疗带下病60例临床观察
带下病脾虚型,肾虚型,湿热型
摘要:根据带下病的临床表现,分形为脾虚型肾虚型和湿热[湿毒]型。治疗上强调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清热(毒)利湿止带贯穿始终。通过60例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0%。关键词:带下病脾虚型;肾虚型;湿热型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1-01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妇女的带下古人分为五色,即:赤、青、黄、白、黑及五色带。现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黄、白带。自2003年以来运用中医辨证为脾虚型,肾虚型,湿热(湿毒)型,按摩手法治疗60例,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患者,发病年龄15~20岁5例,20~45岁37例,45岁以上18例。60例患者中,已婚已育35例,已婚未育17例,未婚未育8例,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57岁,以25~45岁已婚中年妇女居多。农村妇女34例,城镇妇女26例。
1.2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大多数经妇科检查,白带涂片镜检排除滴虫、霉菌性阴道炎。
1.3 诊断与病例纳入标准
本病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诊断疗效标准“带下有色、质、气味等改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