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医疗保健 > 《饮食保健》 > 《医食参考》 > 2013年 > 第7期
编号:12819716
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医食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8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患者接受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乙组患者接受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后,甲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优良率显著优于乙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操作方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骨折效果良好, 减少并发症以及死亡率,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头置换;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83-01

    因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跌倒时下肢会出现极具过度外展或突然扭转,或在外力冲击作用下而导致骨折发生。患者多出现髋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患肢正常功能。如不对其进行有效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笔者选取我院于2010年8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给予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8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患者接受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乙组患者接受内固定术治疗。所选取的64例患者中,女39例,男25例,年龄为66-87岁,平均年龄为71±1.3岁,左侧40例,右侧24例。患者的致伤原因:车祸24例,自行滑倒摔伤34例,其他6例。按改良Evans分型,Ⅱ型37例,Ⅲ型22例, Ⅳ型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必要的牵引(骨折因为明显或存在其他并发症且不能在7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给予患者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如患者骨折移位并不明显且7天可接受手术治疗,可给予患者必要的皮肤牵引),同时完善相关方面的检查操作,处理并发症并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选择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术对患者实施治疗。

    1.2.1股骨头置换术

    取侧卧位,于患者髋关节后做出一个外侧切口,同时保留臀中肌在股骨转子顶部的附着点。将关节囊切开后,从小转子上方1.2cm处斜形截骨处,将股骨头取出,术中尽量保留股骨粗隆部所出现的较大骨折块,使用扩髓器进行扩髓,而后实施股骨头转子间骨折实施解剖复位,标志为大粗隆顶端,确定假体股骨头中心与大粗隆顶端之间处于同一水平先上。在扩髓结束后使用标准骨水泥技术对髓腔进行填充。待固定完好后,将溢出的骨水泥清除。试模合适后将长度合适的股骨头假体植入其中,而后对患者实施复位,复位后对且切口进行冲洗,放置引流管,而后将切口关闭。

    1.2.2内固定术

    1.2.2.1DHS内固定

    平卧于骨科牵引床上,从髋外侧做出一个切口,使用定位器从大粗隆顶点下约2cm处使用电钻将带螺纹克氏针钻入其中,前倾角为5°-10°。术中在C形臂下进行透视,选择符合条件的克氏针作为导针,而后将螺纹钉加压拧入,套入到钢板,再次透视,确定骨折对位情况以及内固定情况,而后对切口进行冲洗,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2.2.2围手术期治疗

    术前进行患髋侧位片以及双髋关节标准正位片拍片。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以及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而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锻炼。

    1.3观察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以及评价术后患侧髋关节功能,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评定。根据相关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后半年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优:患者步态正常,不需借助支持物,可正常上下楼梯,不需使用扶手,正常的坐行与自理生活;良:患者步态正常,需借助支持物,可正常上下楼梯,需使用扶手,坐行与自理生活无困难;可:患者步态以及上下楼梯有明显改善,但生活尚不能自理;差:患者生活自理、步态以及其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2结果

    甲组的手术时间为(73.8±13.4)min,住院时间为(14.3±4.6)d,术后并发症5例,乙组手术时间为(117.9±17.5)min,住院时间为(21.9±3.5)d,术后并发症4例,甲组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乙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后一次对患者进行随访,甲组优良率为93.8%(30/32),乙组优良率为75.0%(24/32),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对比差异显著,甲组显著优于乙组,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是因老年患者多为骨质疏松以及身体机能不断衰退,而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是相当必要的。相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手术治疗可大大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此在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早期手术治疗,以及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功能锻炼[1]。临床认为采用DHS内固定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该手术方法会导致骨量大量丧失,患者失血过多,且颈内螺钉固定位置较难把握,如出现松动较难再次进行固定,患者极易出现断钉现象。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肢体短缩。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甲组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后优良率显著优于乙组内固定术,但两组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内固定术治疗。综上所述,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避免内固定无效以及骨折不愈合等问题,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红海,冯文岭,张硕.微创股骨头置换和G-M-R捆扎技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64(4):224-225., 百拇医药(鲜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