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医疗保健 > 《饮食保健》 > 《医食参考》 > 2013年 > 第9期
编号:12817588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医食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穴治疗咳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行中药穴位贴穴治疗的咳喘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14例患者为治愈,23例患者为显效,8例患者为有效,3例患者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且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肺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给予咳喘患者中药穴位贴穴治疗可有效的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肺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咳喘;中药;穴位贴穴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03-01

    我院为提高咳喘的治疗效果,对收治的48例行中药穴位贴穴治疗的咳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8例行中药穴位贴穴治疗的咳喘患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64.3岁;病程2-19年,平均10.2年;48例患者均符合咳喘的诊断标准,排除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排除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患者、排除严重精神病患者、排除因肿瘤、结核、真菌等导致的喘促、慢性咳嗽患者;中医辩证诊断37例患者为痰湿型,11例患者为痰热型。

    1.2方法

    1.2.1取穴

    第一,背部:、肺俞、心俞、大椎、大杼、陶道、身柱;第二,胸部:天突、华盖、膻中、紫宫、气海。每人每次选四个穴位。

    1.2.2操作

    取患者坐位,对相应穴位处皮肤进行充分暴露,并利用快速消毒液对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利用艾条对帖敷部位进行火灸至皮肤微红,选取四个穴位,给予用姜汁调匀的膏药以每穴1g左右的剂量置于穴位处,并利用30mm×30mm的医用胶布进行固定。4小时后将其揭下。药物成分:取相同剂量的白芥子及斑蝥进行研制,分别将其研制成细末,并利用姜汁对其进行均匀调和至稠膏状,然后将其装入备用瓶中。自夏季入伏第一天开始,每十天天贴一次,每次4小时,直到三伏结束。同时由于药膏揭下后患者皮肤有时会出现水泡,一般在2-3天后干瘪结痂,因此,医护人员应嘱咐患者不可擦破水泡,对于较大的水泡则可利用针灸针将其刺破。同时对于伴有严重咳喘咯黄痰的患者则要给予其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对于痰多清稀胸闷患者则要给予其二陈汤加减治疗。

    1.3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后3-10月患者未出现复发现象,或偶伴有轻度发作现象,无需药物治疗可自行缓解;显效:治疗3-10个月后患者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且咳喘程度明显减轻;有效:治疗3-10个月后患者发作次数有所减少,且咳喘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3-10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1.4肺功能测定

    以美国胸科学会指南为依据,对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及一秒率(FEVI%)进行测定,取最大值。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本组48例患者中14例患者为治愈,占29.17%,23例患者为显效,占47.91%,8例患者为有效,占16.67%,3例患者为无效,占6.25%,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且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肺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

    2.2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肺功能比较

    本组48例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为(9.51±4.22),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为(5.63±3.41),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患者的FEVl参数为(1.52±0.69),PEF参数为(2.93±2.10),FEVI%参数为(78.26±16.87),治疗后患者的FEVl参数为(1.78±0.93),PEF参数为(3.21±1.45),FEVI%参数为(87.31±16.21),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

    3.讨论

    咳喘是中医上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痰、咳嗽,且部分患者还伴有喘息症状,该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因此,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及对咳喘病研究的重视,中药穴位贴穴治疗逐渐被应用于咳喘治疗中。中药穴位贴穴治疗即将通过各种液体与药末调和而成的糊状制剂或膏药贴于患者相应穴位,从而实现疏通经络显效的一种中医治疗方式[2]。

    中医上认为,咳喘患者多伴有肺气虚症状,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内因为患者肾、肺、脾等阳气不足,而主要外因则是外寒侵袭。因此,临床上逐渐将“冬病夏治”原理应用到该病的治疗中。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该时期内自然界的阳气也相对较为旺盛。且该时期内人体内的阳气也较为旺盛,此时患者的皮肤开泄,经脉气血较为通畅,穴位也相对比较敏感,因此,给予患者中药穴位贴穴治疗,更利于药物吸收,且药物可更好的达到患者脏腑,从而可确保药效得到最大化发挥,最终实现内病外治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是有白芥子、斑蝥及姜汁,其中白芥子辛温,其可有效的达到止咳、平喘、化痰的效果,对治疗皮里膜外之痰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利用姜汁对药物进行调和可有效的实现止咳平喘、温肺散寒、利气豁痰、扶正祛邪的目的;而斑蝥性寒,且具有毒性,具有逐瘀、攻毒的效果,通过对几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次研究表明本组48例患者中14例患者为治愈,23例患者为显效,8例患者为有效,3例患者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且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肺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这就说明给予咳喘患者中药穴位贴穴治疗可有效的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肺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喜凤;张士卿;吴丽萍.冬病夏治咳喘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8(4):132-134.

    [2]彭海平;朱慧芳;马杰.三伏贴穴位贴敷合中药汤剂治疗肺癌咳喘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6):229-230., http://www.100md.com(李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