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总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548KB,2页)。
【摘要】目的比较白芍总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与单纯使用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方法风湿性多肌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用白芍总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对照组33例,单纯给予泼尼松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疼痛视觉量表、医师评估视觉量表、晨僵、上肢失举度。结果其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13.93%,对照组63.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白芍苷有助于提高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
【关键词】
白芍总苷;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plymyalgia rheumstica,PMR)是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有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的风湿性疾病。以中老年女性为多发人群。治疗以泼尼松为首选药物。现采用白芍总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PMR,并与单纯使用泼尼松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符合以下6项标准进行诊断[1]:①发病年龄>50岁;②颈、肩胛带及骨盆等3处易患部位中至少2处出现肌肉疼痛和晨僵,病程持续≥1个月;③实验室检查显示全身性反应证据,如血沉明显增快、CRP升高;④受影响肌肉无红、肿,也无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⑤排除类似风湿性多肌痛表现的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感染、多发性肌炎、恶性肿瘤等;⑥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泥松10 mg/d)反应良好。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能坚持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并发巨细胞炎的患者;②近期曾服用类固醇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参照上述标准本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2月诊断PMR患者6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男6例,女27例,年龄52~85岁,平均(67.56±6.23)岁,病程11~50个月,平均(36.35±7.33)月;对照组33例,其中男7例,女26例,年龄55~83岁,平均(68.33±5.98)岁,病程10~53个月,平均(32.39±6.56)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①泼尼松片5 mg,每日晨8点餐后顿服;②白芍总苷胶囊0.6,3次/d口服,共12周。对照组:泼尼松片10 mg,每日晨8点餐后顿服,共12周。
1.3检测指标①C反应蛋白(CRP,reactive protein);②疼痛视觉量表(VAS p,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pain);③医师评估视觉量表(VAS ph,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physician,sassessment);④晨僵(MST,morning stiffness);⑤上肢失举度(EUL,elebation of the upper limbs)。
1.4临床总疗效制定标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88年颁布的PMR疗效标准[2]。①痊愈:患者自身评估、医师评价病情明显改善,无关节肌肉疼痛及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正常,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达80%以上;②显效:患者自身评估、医师评价病情改善,实验室检查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达60%以上;③有效:患者自身评估、医师评价病情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达30%~60%之间;④无效:患者自身评估、医师评价病情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及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30%。
1.5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Ridit分析,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疗效差异显著,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37168293.93a
对照组335881263.63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变化治疗后,治疗组CRP、VAS p、VAS ph、MST、EUL都比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RP、VAS ph、MST、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CRP、VAS p、VAS ph、MST、EUL指标与治疗后的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变化结果(x±s)
项目
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CRP18.6±5.22.6±2.3aab
17.6±3.25.3±3.7aa
VASp5.2±2.71.6±2.1aab6.1±3.75.8±3.5a
VAS ph6.3±2.71.7±0.4aa6.8±2.12.1±1.7aa
MST82.3±77.69.5±8.5aab81.7±43.621.3±17.3aa
EUL1.1±0.50.5±0.3aab1.3±0.21.2±0.3a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a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讨论
PMR是一组临床综合症,1957年由Barber首次提出,到目前为止,PMR完全为一临床诊断。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认为PMR与HLA-DR4相关,提示遗传易感性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1]。流行学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PMR发病率亦随之增多。据Chuang等调查,50~59岁人群发病率为19.8/10万,70~79岁上升为112.2/10万,50岁以下发病甚少[3]。其治疗特点是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但由于常规激素治疗疗程长,给患者带来的风险较大[4]。因此,采用联合用药治疗以减少激素用量,缩短激素疗程,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PMR是通过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通过免疫机制致病的一种血管炎性疾病[5]。白芍总苷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其可以在多个环节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炎性反应过程,可以减轻自身免疫性炎症,并有镇痛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4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