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7期 > 正文
编号:11976059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p-Te间期的预测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林毓群 孟勇 林汶彬 黄文正 祝森志
第1页

    参见附件(1483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Tp-Te间期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1例,选择同年龄组正常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计算各导联Tp-Te间期,并测定Tp-Te间期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Tp-Te间期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Tp-Te间期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Tp-Te间期;动态心电图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危险性较大,预后较差的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引起心脏性碎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异常密切相关。Tp-Te间期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预警心脏性碎(注:请改为反犬旁)死的新指标,在心电图为T波顶点至终末时间,其对应于心室的相对不应期,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大小的量化指标[1]。本文通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Tp-Te间期及其离散度的分析,旨在探讨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平均(54.3±13.1)岁,其中冠心病20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糖尿病5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选择无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均经病史询问、体检、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男20例,女15例,平均(53.2±12.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选者均采用美国mortara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行24 h动态监测,光电9130P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测定体表12导联心电图,由专人先确定T波的顶点及终点(T波降支最陡峭处做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测定各导联的T波顶点至终末时间,即Tp-T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值,然后计算不同导联之间的Tp-Te间期的差值即为Tp-Te间期的离散度。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系统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各导联及12导联平均Tp-Te间期、Tp-Te间期的离散度比较(表1)显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除V1、V2外与对照组比较除V1、V2外Tp-Te间期均显著延长,离散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寻找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无创性指标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研究发现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限即Tp-Te间期是一个预警心脏性碎死的新指标,可预测心律失常事件。实验证明[2],当同步记录内、中、外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和心电图时,心室肌的复极从心内膜开始,但不同层面心室肌细胞的复极结束时间不同,心外膜细胞的复极快,于心电图T波顶点(Tp)处完成复极,其后是心内膜,最慢者为中层M细胞,其在T波结束(Te)时复极结束。因此,T波顶点与终点的间期(Tp-Te)就可以代表心外膜心肌(最短)与中层心肌(最长)复极时间的差异,即跨室壁复极离散(TDR)。现已知道,TDR是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但在某些病理情况时,例如心肌缺血可使TDR增大,进而容易发生2相折返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5]。TDR的异常增大是多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成为预测心律失常事件的一项重要指标。Tp-Te间期及离散度代表心室相对不应期及变化。此期内心室肌的兴奋性从0上升到100%,心肌兴奋性变化快、变化幅度大。而心室相对不应期之前为易损期,其后为超常期,Tp-Te间期时,心室电的异步性较大,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比QT间期及QTd的关系更密切,测定该间期的变化可有效预警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其临床意义在于:①国外有前瞻性研究发现在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室速组与随访期发生自发性室速组较均无室速发生的对照组TDP间期显著延长[6],Tp-Te间期延长或其离散度值增大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也增大[7];②一系列相关研究发现Tp-Te间期的增加与尖端扭转室速与长QT综合征患者的心性碎死的危险性增大相关[8]这与药物治疗导致的QTc间期延长的意义等同,说明Tp-Te值对长QT综合征患者发生TDP的风险有重要预测价值;③Tp-Te间期还可评估Brugada综合征发生致命性心脏事件的风险[9]。本文结果显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主要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Tp-Te间期及其离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Tp-Te间期能反映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只是本文的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更大样本量、更多的研究明确其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方而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 Yan GX,Antzelevitch C.Cellular basis for the noma1 T wave and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manifestations ofthelong-QTsyndrom e C irculation,1998,98:1928-1936.

    [2] Yan GX,Shimizu W,Antzelevitch C.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M ce1ls in arterially perfused canine left ventricular wedgepreparations Circulation1998,98:1921.

    [3] 徐人文,张存泰,李泱,等.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影响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504-50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