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发抑郁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678KB,1页)。
【摘要】 目的 评价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组患者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1)。结论 在常规住院治疗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情绪,促进患者心理健康,采用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
【关键词】 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抑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发病时剧烈疼痛的经历、患病后身体技能降低、患者生活受到限制等因素影响,使患者易发生抑郁情绪,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我科通过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发抑郁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符合标准;首次发病,病程2周以上,排除有意识障碍,无其他精神疾病及严重的身体疾病,自愿配合研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评分超过20分。56例患者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37~56岁,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8例,2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和心理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下干预:①音乐疗法:播放节律舒缓,优美动听的乐曲,保持病房安静、舒适、避免干扰,每日播放2次,每次30 min;②提供心理支持:责任护士每天陪伴患者聊天,为患者阅读报纸、讲笑话、帮助患者回忆美好的事情等,转移、分散患者注意力;③指导家属情感支持:根据患者及家庭具体情况进行家庭教育,调解家庭矛盾,动员家属常来探望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患者生活兴趣;④提供医学信息支持: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认知能力的不同给予个性化指导,向其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防止因过分猜疑疾病的严重性而感到绝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评定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大部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少数项目评定为0~2分评定。分界值:24项总分超过35分,为严重抑郁;如少于8分,没有抑郁症状。分别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
2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HAMD评分见表1。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极危重症,病情凶险,发作时可有剧烈的胸痛、急性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可随时危急患者生命,患者有濒死的感觉,加上患病后绝对卧床使生活受限,又考虑到病后的身体状况对工作的影响,使患者有职业危机感,对前途悲观失望,而觉得生活没意思,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痛苦、不思饮食、睡眠障碍等抑郁情绪,严重时会使患者产生轻生念头,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音乐可提高皮层神经的兴奋性,活跃和改善情绪状态[2]。本研究通过让患者欣赏音乐,听故事,讲笑话等分散其注意力,帮助患者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保持病房环境的温馨和舒适,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有研究[3]报道,心肌梗死患者对家庭社会支持满意者焦虑、抑郁情绪较轻。本研究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及时采用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动员患者家属做好配合工作,教育家属关心体贴患者,采用亲情的力量唤起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加强对患者相关医学知识的介绍以及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先进方法,给予患者心理肯定和安慰,介绍其他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的经历,消除患者对预后的担忧,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多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逐渐走出抑郁状态,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情绪,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7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