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手术中的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1398KB,2页)。
唇腭裂手术的麻醉多在婴幼儿期进行。临床上都采用全麻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小儿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麻醉并发症多。随着麻醉技术水平的的提高,麻醉药物的更新,瑞芬太尼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1~2级,年龄1~10岁,体重6~25 kg,唇腭裂修复择期手术患儿70例(唇裂43例,腭裂27例)。术前排除先天性疾患及内分泌疾病,无阿片类药物过敏史。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入室后开放静脉并常规监测SBP、DBP、HR、SpO2 ECG、PETCO2,记录基础值。两组均采用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2~3 μg/kg+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控制呼吸。A组采用微量泵分别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 μg/(kg•min)。丙泊酚6 mg/(kg•h)。B组采用微量泵分别输注氯胺酮0.15 mg/(kg•min)、丙泊酚6 mg/(kg•h),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1.3 术中监测 记录基础值、插管后1 min、放置开口器时、手术开始5 min的SBP、DBP、HR。记录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拔管时间、躁动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一般情况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两组麻醉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见表1。B组在置入开口器和手术开始时,SBP、DBP、HR上升较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苏醒特点:B组在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管时间明显长于A组,躁动发生率也高于A组见表2。(P<0.05)。
3 讨论
全麻诱导期喉镜置入及气管内插管,能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肌体释放大量儿苯酚胺,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律增快、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1]。
氯胺酮主要用于体表镇痛,对于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导致气管插管时的机体强烈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氯胺酮可因再分布到脂肪等组织,造成代谢减慢,苏醒延长。
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阿片类药物,主要经血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对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呈剂量依赖型[2]。在减轻插管反应,有效阻断手术刺激,维持循环稳定等方面,瑞芬太尼明显优于氯胺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