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眩晕是患者常见的主诉,据统计在眩晕患者中约有56%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BPPV),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以往BPPV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组胺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和镇静剂等,但疗效欠佳,Epley基于管石理论(canalolithiasis),即该病是由于椭圆囊中耳石脱落到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提出了手法复位法治疗BPPV。Parnes等[1]报道,采用一种改良Epley手法,即颗粒复位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我们通过颗粒复位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探讨颗粒复位法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以期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5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28~62岁,平均45.2岁;病程1~10 d,平均4 d,起病前3例有感冒史,余无特殊诱因。既往有高血压史6例,偏头痛史3例。8例在外院被诊断为颈椎病、6例被诊断为梅尼尔氏病、16例被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于改变头位(如起床、抬头或弯腰低头等)时突然起病,表现为视物旋转感,眩晕持续约10 s~2 min后自然停止,其中绝大部分持续20~40 s,但当患者做相同的诱发动作时又出现类似发作。发作时均伴恶心,5例伴呕吐并有不同程度的心慌、出汗。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3]诱发试验阳性即可作出后半规管BPPV的诊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