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11830
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余彩玲
第1页

    参见附件(1532KB,2页)。

     2 结果

    2.1 两组100例胸腔积液患者基本资料分析,见表1(P>0.01)。

    2.2 两组100例胸腔积液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引流过程中无一例出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等,留管期间也未出现感染、出血、气胸、皮下气肿等情况。对照组有3例出现胸膜反应如心悸、胸闷、气促,1例出现皮下气肿。所有患者未发现穿刺部位有渗液出血者,除外胸腔用药后出现的药物相关性发热、疼痛等反应,局部有轻度疼痛,无须止痛处理,持续约半天后自行好转。堵管或脱管情况:发生堵管2例,经生理盐水冲管后再通;未见脱管者。

    3 讨论

    胸腔积液作为呼吸内科的一个常见病症,而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约占各种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的25%39%[3]。中、大量胸腔积液压迫患者常伴随体质衰弱,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明显,产生明显的心肺功能障碍,所以胸腔放液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常规胸腔穿刺胸腔积液引流在操作过程有以下弊端:①穿刺中需两人操作,单人很难独自操作完成;②因穿刺针留在胸腔内时间较长,患者在咳嗽、深呼吸或不注意移动体位时易刺伤肺部而出现气胸、出血;③危险性大,当反复多次进行胸腔抽液时,需反复多次穿刺,这样,在增加患者危险性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④在操作过程中增加了创口感染的机会。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的胸腔穿刺术相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法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局部损伤小,持续时间短,患者痛苦小,不受体位的限制,患者可以携引流袋自由活动,不影响休息及睡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②可将胸腔积液尽可能排尽,减少积液形成的驱液压力,有利于胸膜的充分接触与均匀粘连,也有利于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4];③部分患者因积液较粘稠或有絮状物,可能出现引流不畅或堵塞现象,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用导丝再通;④只需置管一次,导管细而柔软,对胸壁的肌肉组织、肋间的动静脉及神经损伤小,减少了气胸、血胸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可经引流管引流无需重新置管;⑤引流管细小,引流管头部柔软、圆滑整齐,组织相容性好,刺激性小,且引流形成密闭系统可长时间留置不易发生感染,安全性大大提高;⑥方便引流完毕后胸腔内注入药物的剂量及次数的选择。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50例)完全吸收27例占54%、部分吸收11例占22% 、不变化6例占12%、进展6例占12%。对照组(50例)完全吸收16例占32%、部分吸收13例占26%、不变化10例占20%、进展11例占22%。治疗组引流过程中无一例出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等,留管期间也未出现感染、出血、气胸、皮下气肿等情况,仅发生堵管2例,经生理盐水冲管后再通,未见脱管者。对照组有3例出现胸膜反应如心悸、胸闷、气促,1例出现皮下气肿。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注意事项: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严重的出凝血障碍、持续休克、穿刺部位感染禁用;术前常规B超定位,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控制引流速度,不宜超过50 ml/min,第1次不超过800 ml,24 h 不超过1000 ml,穿刺或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面色的变化,防止胸膜反应的发生,如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引流,对症处理,间隔2 h后无不适情况再开放引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并准确记录[5];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及皮下气肿;引流袋不可过高,需置胸腔60 cm 以下,防止积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引流袋,操作过程中及时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腔[6]。

    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其患者耐受好,不影响体位和睡眠,适用于体质虚弱,胸水增长较快的癌性胸水患者。本操作简单,适合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培莉,俞婉珍.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闭式引流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7(4):345347.

    [2] 彭朝华,徐 骏,李云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和常规胸腔穿刺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比较.实用临床医学,2007,8(9):3132

    [3] 王丽茹,张晨瑶,王莉彦,等.力尔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肿瘤防治研究,2002,29(3):22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