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铁元素,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徐宁在临床上缺铁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常规的摄取很难满足机体对铁元素的需求,从而导致患者机体所储存的铁元素存在消耗严重的表现[1]。由于机体的红细胞缺乏铁元素的持续补给,最终形成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疲惫、易感染、面色苍白、毛发脱落和皮肤干燥等。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状况持续降低,严重情况下也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临床要重视对缺铁性贫血的监测工作,积极的提供相对应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患者进行补铁治疗的方案较多[2]。传统的补铁手段为连续补铁法,但是从实践角度可以看出,连续补铁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患者的贫血状态,但是也存在不足。比如治疗后患者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风险,耐受性不佳;或者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资源浪费。近些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认为采用间隔补铁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也能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连续补铁法为对照,分析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7 月~2022 年11 月收治的104 例缺铁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53 例)和对照组(51 例)。观察组中男28 例,女25例;年龄1~75岁,平均年龄(45.23±13.52)岁;体质量指数(BMI)17.2~35.8 kg/m2,平均BMI(26.13±6.13)kg/m2;病程6~30 个月,平均病程(20.13±4.16)个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