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房性期前收缩52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房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房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52例,服用参松养心胶囊,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房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房性期前收缩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66-02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较多见。正常成人24h心电检测大约60%有房性期前收缩发生[1]。发作时多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西医多以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莫雷西嗪等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但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较多,依从性差。参松养心胶囊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甘松等10余味纯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心活血、宁心止悸的作用,临床上对气血不足、心脉失养、心血瘀阻型期前收缩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3月~2009年3月住院、门诊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24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房性期前收缩患者110例。除外由甲亢、地高辛中毒、电解质紊乱、COPD患者引起的房性期前收缩。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28~70岁,平均52.3岁。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冠心病24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心肌病3例;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岁。高血压性心脏病17例、冠心病21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肌病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除治疗原发病和诱因外,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治疗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普罗帕酮,每次150mg,每8小时1次,疗程均12周。
, http://www.100md.com
1.3 观察指标
患者分别于用药第12周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血、尿、便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测定,以判定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药理基地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西医结合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效果[2]。(1)心电图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房性期前收缩消失或减少90%;有效:房性期前收缩减少50%~90%;无效:房性期前收缩减少<50%或无变化。(2)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服药后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等均无异常改变。治疗组整个服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症状,其中口内金属味2例,纳差、恶心2例,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3 讨论
心脏病并发房性期前收缩首先应该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发因素,当治疗原发病及祛除诱发因素后期前收缩仍较多,并有心悸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心功能,需干预治疗。依据中医络病理论,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阴两虚导致心络的络虚不荣和络脉瘀阻,尤以前者为发病的关键环节[3]。络虚不荣则心神失养,络脉瘀阻日久化瘀,虚火内扰心神,二者均可导致心神不安,从而出现心律失常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 http://www.100md.com
参松养心胶囊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1)其组方是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山茱萸、丹参、炒酸枣仁、桑寄生、赤勺药、土鳖虫、甘松、黄连、龙骨等。从中医理论看,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的功效,对于气阴两虚、络虚不荣、心络瘀阻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疗效;(2)从西医的角度看,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其组方中多种成分能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产生作用,如甘松。有学者对甘松提取物加以研究,发现其可以抑制心肌细胞钾通道,延长钙通道开放时间,轻度抑制钠通道,有类似胺碘酮的药理作用。参松养心胶囊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充分发挥其抗心律失常的整体协同作用,从而达到纠正心律失常的目的。其使用安全,对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不良反应,对其治疗的依从性良好,提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房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 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3.
[3] 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J]. 疑难病杂志,2005,4(5):285-287.
(收稿日期:2009-06-02), http://www.100md.com(魏振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