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3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特点、病因、类型、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采用心电监护、体表心电图检查出心律失常30例。进一步作心肌酶测定、心脏彩超、胸片明确心律失常之病因和类型。结果窦性心动过缓12例,占40%;期前收缩6例,占20%;传导阻滞5例,占16.7%;其他占23.3%。治愈19例,好转8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常无明显征候,多为常规体检或心电监护时发现。原因与缺氧、感染引起的代谢紊乱、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药物因素和其他不明因素有关。新生儿心律失常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大多预后良好。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158-02
随着新生儿心血管监护系统加强,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加。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表现与儿童、成人不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做出诊断和治疗。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30例心律失常患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胎龄27~42周,平均孕周(39±3.27)周。早产儿3例,足月儿26例,过期产儿1例。入院体重900~4100 g,平均体重(3170±810.3)g。发病日龄0~3d 7例,~7d 11例,~15d 10例,>15d 2例。
1.2 发病相关因素
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缺氧缺血性脑病、水电解质紊乱、不明原因等,可为一种或多种。本组缺氧8例,感染因素7例(其中合并心肌炎3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药物因素2例(均为洋地黄中毒),其他不明原因6例。
1.3 原发病与并发症
由于心律失常多为危重病儿,常伴有多种疾病。本组中感染占23.3%,其中新生儿肺炎4例次(13.3%),心肌炎各3例次(10.0%),败血症1例次(3.3%);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次(10%),先天性心脏病4例次(13.3%),电解质紊乱2例次(6.7%),颅内出血,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咽下综合征各1例次(3.3%)。
1.4 症状与体征
多数心律失常可被听诊发现,但因患儿烦躁不安、心率较快,易被忽视。(1)心脏症状:本组患儿中无症状及体征者13例(43.3%),期前收缩6例(20%),心音低钝、窦性心动过速6例(20%),听诊心脏有杂音5例(16.7%)。(2)原发病与并发症症候:精神及反应差8例,气促及紫绀6例,发热5例,拒奶4例,哭声低3例,黄疸、抽搐各2例。
1.5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1]。
2 检查方法
2.1 心电图确定心律失常类型
采用体表同步六导联心电图机,危重患儿作心电监护,保持患儿安静,由专人作床边检查,并发出心电图报告。心律失常类型见表1。
2.2 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测心肌同工酶(CK-MB)12例,5例升高(28~84U),乳酸脱氢酶(LDH)12例,5例升高,为(291~1865)U/L,磷酸肌酸激酶(CPK)7例,2例升高,为(224~1840)U/L,谷草转氨酶(AST)7例,3例升高,为(68~260U),检测血清钾6例,1例升高,为(6.1~6.7)mmol/L,1例低于3.5mmol/L;检测血清钙6例,2例<1.7mmol/L。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7例,示先天性心脏病4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高压各1例。③30例均行X线胸片检查,其中心胸比例>0.65、心影增大6例,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4例,心肌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各1例。
3 治疗及结果
①治疗方法:30例患儿均在治疗原发病、并发症基础上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包括辅酶A、三磷酸腺苷,1,6~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等)治疗,强心(地高辛)、利尿、纠酸等对症处理。②预后:本组30例中,治愈19例,好转8例(严重原发病或并发症),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死于新生儿肺炎伴室上速并心力衰竭)。
4 讨论
国外报道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率在1%以上,其中早搏发生率可高达14%,而国内新生儿心律失常或传导系统的异常的发生率为1.7%~4.8%,比国外要高,可能与心电监护技术广泛应用有关[2]。国外文献报告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男女几乎相等[3],而本组中男(18例)多于女(12例)。在新生儿期任何心律失常都可以发生,但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年长儿及成人不同,国外报道新生儿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本组中窦性心动过缓最多(16例),占心律失常40%,而室上性心律失常(4例)占13.3%,与国外报道不同。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复杂,新生儿窦房结发育不良及心脏传导系统未发育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同时由于感染、窒息缺氧、心脏传导组织受损等易诱发心律失常,在新生儿期容易发生心律失常[4]。从本组资料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代谢紊乱,新生儿时期缺氧缺血、感染、体温不稳等因素易引发代谢紊乱,对窦房结功能的暂时损伤使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②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及迷走神经张力过高;③心肌炎、传导系统及心肌的退行性变,传导系统手术或外伤损害;④药物因素,如洋地黄过量。
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症状常被原发病所掩盖,甚至没有任何征侯表现,是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特点之一,多数患儿被发现存在心律失常是在常规体检心脏听诊时或重症患儿心电监护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出现的面色苍白、阵发性紫绀、气促、心率快或慢、律不齐、心音低钝、强弱不等、哭声小、烦躁不安、呕吐、拒乳、出汗、体温不升或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此时须进行24h心电监护和其他相关检查如心肌酶测定、心脏彩超、胸片等,在明确心律失常类型的同时,通过病史、体检及其他资料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对心律失常实施干预。有些心律失常是心脏病的并发症状,但也可以由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引起。本组病例中除部分原因不明外,非心脏原因的心律失常比心脏原因的心律失常为多。新生儿心律失常大多数无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对原发病的治疗比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更为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忽视对心律失常的治疗。预后主要取决于全身疾病的严重性和心律失常的程度,较年长儿、成年人佳,多数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治愈,或因窦房结及传导系统功能的不断成熟而恢复,但仍有部分病例在治疗原发病同时仍需特殊治疗,如对期前收缩应用心律平、异搏定等。另外,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窒息缺氧及感染的发生,以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1-600.
[2]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72-1487.
[3] Southall DP,Johnson AM,Shinebourne EA,et al. Frequency and outcome of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and conduction in apopulation of newborn infants[J]. Pediatrics,1981,68:58.
[4] 叶鸿瑁.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 小儿急救医学,2000, 7(1):5-7.
(收稿日期:2009-07-16), 百拇医药(袁 冕 江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