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0年第6期
编号:11888777
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25日 吴 聪
第1页

    参见附件(2219KB,3页)。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12例,优良率66.7%,肘内翻畸形5例,发生率41.6%,肘内翻最大达20°;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组10例,优良率90%,肘内翻3例,发生率30.0%,其中1例肘内翻12°;切开复位手术组28例,优良率为96.4%,肘内翻3例,发生率10.7%,肘内翻最大仅10°。无论保守与手术治疗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基本正常。

    3讨论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的治疗目前存在争议。传统的经典做法是手法复位外固定[3,4]。当骺分离伴向内侧移位时,其内侧仍有部分骨膜未全断裂,理论上可利用这些软组织进行复位。实际上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在X线上只能见到很薄骨折片,所以在透视下很难看清。儿童软组织娇嫩、骨骼标志触摸不清楚,而且骨折位于关节部位,加上患儿欠配合,故手法整复难度较大,反复多次的手法整复加重了软组织、神经、血管、骨骺分离的断面损伤,骨化性肌炎发生率升高,且导致骨生长阻滞的可能性[5]。手法整复很难达到解剖复位,骨端的成角以及骨骺分离断面间的淤血、碎屑、软组织必然成为日后骨骺发育畸形的基础。吉士俊[6]认为骨桥形成的病理学基础为纤维组织形成、血管侵入、骺板血运屏障破坏。即使复位成功,如何能维持复位状态?部分学者认为复位后屈肘135°能有效地防止再移位,但本组治疗未达到预期目标,发生肘内翻率达41.6%,文献报道达50%。复位后位置不易稳定是导致肘内翻发生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婴幼儿皮下脂肪组织多,肢体外固定时夹板压垫或石膏塑形多被松软的脂肪组织所缓冲而外固定失败。②其骨折多为尺侧移位型,外侧骨膜已断,内侧骨膜完整,骨折复位后存在向内侧移位的骨膜弹性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1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