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2)
实验组患者诊断均明确,按川崎病治疗后效果显著,随诊复诊大多数患者恢复,对两组患者的coombs试验结果进行t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考虑贫血原因为自身免疫性贫血。3 讨论
川崎病临床表现发热大于5d、口唇充血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的发生率较高,但不完全性川崎病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临床特征少于典型川崎病,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临床多在冠状动脉出现扩张时才能确诊。据文献不完全性统计,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约为10%~25%[6];本研究中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多在冠状动脉改变后明确诊断,多数不能在早期确诊;本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改变多发生于发热2周内,临床具有诊断意义,但已失去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最佳时机。有关的循证医学指出,近年川崎病诊断增多考虑与既往多数不完全川崎病漏诊有关。目前早期诊断川崎病,特别是不完全性川崎病已提至首要任务,美国儿科学会及美国心脏病学会于2004年制定了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治疗指南[2]:对发热超过5d,且存在2~3项川崎病临床特征的患者,需要评价是否符合川崎病,如有皮肤脱屑、心脏超声显示冠状动脉改变,可确诊不完全性川崎病;如实验室指标ESR超过40mm/h和(或)CRP超过30mg/L,须观察其他实验室指标(血浆白蛋白≤30g/L、贫血、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病程7d后血小板≥450×109/L、外周血白细胞≥15×109/L及尿液白细胞≥10/HP),若有≥3项符合,可初步确诊为不完全性川崎病,可先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大剂量阿司匹林[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