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8868
中西药结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张赛男
第1页

    参见附件(3235KB,3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DQ评分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苯巴比妥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19-85-01

    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低血压、心脏骤停、失血、窒息等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可导致新生儿死亡,部分存活者也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同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治疗主要是尽可能改善已经受损害神经元的代谢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应予以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和脑细胞代谢等,单纯依靠某一方法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别理想[2]。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1月~201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缺血性脑病64例,所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1997年修订的诊断和分度标准[3]。其中男40例,女24例;日龄最小2h,最大10d,平均3.5d;所有新生儿均有宫内窘迫及产时窒息史;出生体重2100~4000g,其中<2500g者44例,2500~4000g者20例。上述6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之间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新生儿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入科6h内予苯巴比妥(15~20)mg/kg,缓慢静脉注射,12h后予维持量5mg/kg,分两次静脉注射,共5d。治疗组同时予中药治疗:地龙和制首乌及葛根各3g、刺蒺藜2g、决明子3g、鬼针草2g、仙灵脾3g、女贞子2g、石菖蒲4g、郁金和冰片各2g,水煎60mL,口服,每天1次,5d为一个疗程。两组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2个疗程后新生儿意识完全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用药2个疗程后新生儿意识基本恢复,症状体征部分恢复;无效:用药2个疗程后,新生儿意识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同时对新生儿进行治疗后的DQ(发育商)评分[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DQ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93.8%,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6,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两组DQ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DQ评分为(96.2±10.6)分,对照组为(85.4±14.2)分,两组比较,治疗组D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360,P<0.05)。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可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常见于严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儿,严重者可死于新生儿早期,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如智能低下、脑瘫、癫痫、共济失调等[5]。在发病机制上,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氧化代谢发生障碍,体液由血管内经组织间隙转移到细胞内,产生细胞内水肿。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细胞外水肿,继而使脑血管受压,发生脑缺血。严重缺氧时心搏减少,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缺氧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或组织坏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脑水肿和脑组织坏死。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的易感程度不同,细胞丰富、代谢率高的区域需氧量高,对缺氧缺血敏感。脑的动脉末梢边缘区由于血压低、供血少,成为缺氧缺血的敏感区。大脑病变表现为白质软化、皮质坏死、变性、分解和液化[6]。严重者液化成空洞脑,形成多囊及出血性坏死、神经广泛脱失萎缩。脑干病变表现为脑干神经核或血管末梢的白质区发生坏死和软化,脑干萎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规治疗包括保持安静、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中毒。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维生素K1或输鲜血或血浆,及时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

    苯巴比妥是新生儿常用的一线抗惊厥药物,能降低脑代谢率、细胞内外水肿及颅内压,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葡萄糖的转运,从而发挥镇静、抗痉挛作用。在中药治疗中,治疗组所采用的中药能熄风镇惊、导滞通便。方中地龙、制首乌、葛根、刺蒺藜、决明子、鬼针草等有抗惊厥或镇静作用;仙灵脾、女贞子、石菖蒲能使自发活动明显减少,且有明显对抗戊四氮阵发性惊厥作用。此外,郁金和冰片等还有较强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D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

    总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因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伤,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一直是新生儿学科的一个热点。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的发展,即使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经过充分治疗也可减轻或避免发生神经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485.

    [2] “十一五”攻关项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协作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试行稿)[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3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