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8842
青年与中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陈玲玲
第1页

    参见附件(3348KB,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年与中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青年组及中老年组患者在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发病特点、心电图及造影、并发症、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 青年组女性比例低,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比例高,具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心电图及造影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低(P<0.05)。结论 青年心肌梗死和中老年心肌梗死各有其特点,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以减少心肌梗死发病率,同时对青年人突发胸痛者,应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 心肌梗死;青年;中老年;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19-137-01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研究分析青年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9年6月收治心肌梗死患者260例(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标准[2]),其中青年组40例,年龄26~45岁,中位年龄38.5岁;中老年组220例,年龄45~79岁,中位年龄58.5岁。

    1.2方法

    比较青年组患者及中老年组患者在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过度劳累、心理压力大等)、发病特点(典型心前区疼痛)、心电图及造影结果、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等)、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上的差异。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χ±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青年组女性比例低,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比例高,具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心电图及造影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低(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青年心肌梗死是指45岁以下的心肌梗死[3],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痉挛、冠脉栓塞等有关。近年来随着高危因素的增加,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对比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有下列特点:①从性别差异看,两组均以男性发病比例高,但青年组女性发病比例5.00%(2/40)明显低于老年组的22.73%(50/220),主要原因可能是与青年女性处于生育期、雌激素分泌较多、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有关[4],此外也与青年女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较男性相对较少有关。②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过度劳累、心理压力大等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观察发现在中青年患者中危险因素以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为主,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抗氧化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还导致内皮细胞增加血管细胞黏附因子表达,降低一氧化氮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促发心肌梗死[5];青年人工作生活的快节奏、过度劳累、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引起血管内膜收缩,从而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引起内环境紊乱,增加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6]。③青年患者多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达95.00%(38/40);而中老年人胸痛症状不典型,占43.18%(95/220),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心脏植物神经退行性病变、反应迟钝和疼痛阈值增高、对痛觉不敏感等有关。④在本研究中,通过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青年人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85.00%,34/40),并最多累及前降支,其次为右冠和回旋支,血管的病变程度相对较轻,钙化程度也轻,一般为局限性病变,很少存在侧支循环,与病程短、较少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⑤本组资料青年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等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这与青年患者的生理功能较为健全、原发病少、心肌储备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等较中老年人强有关。⑥青年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与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多为单支病变、且病变相对简单、对再灌注治疗效果良好[7]有关,因此恢复快、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但由于病史短,心肌缺乏缺血性预适应过程且侧支循环未建立,因此临床表现剧烈,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和年轻化趋势,预后较差。青年心肌梗死和中老年心肌梗死各有其特点,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是可以纠正的,加强健康教育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极其重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是有效的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发病率。因青年人心肌梗死治疗预后好,应提高对中青年发生心肌梗死的警惕性,对青年人突发胸痛者,无论有无诱因,未明确诊断时均应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8]。

    [参考文献]

    [1] Saleheen D,Frossard P. CAD risk factor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kistan[J]. Acta Cardiol,2004,59(4):417-424.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 谭静,华琦,刘荣坤,等. 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1):725.

    [4] 蒋世亮,张运,季晓平,等. 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2):150-15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34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