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841KB,1页)。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通过观察临床疗效, B组与A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临床疗效B组优于A组。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均症状有所改善,平均哮喘发作次数均有减少,但B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IgE、IgA、IgG及CD4、CD8及比值比较
见表3。仍按照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各血IgE、IgA、IgG及CD4、CD8值用中位数和四分数间距表示其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经比较发现: 治疗后两组血IgE均有明显下降,但B组与A组比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IgA、IgG及CD4、CD8值变化不大,但B组变化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用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
3讨论
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00年调查我国0~14岁城市儿童的患病率为“0.5%~3.4%”,其中约1/3~1/2的中、重症儿童哮喘可迁延至成人。尽管根据GINA方案,吸入型激素是治疗哮喘的有效药物,但是哮喘缓解期如何预防复发,从而减少急性期普米克令舒及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次数,并减少激素所致的副作用,增加患儿的依从性方面尚无特效的方法。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和现代医学新技术的兴起和介入,中医药治疗哮喘取得了较好疗效,相关实验研究亦取得了很大进展。
儿童哮喘为素体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是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是辨证治疗的关键点,而气候转变、寒温失调、接触异物、过食生冷咸酸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也是日常调护的重点。“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肺也,贮于肺”。痰既是哮喘的致病原因也是病理产物,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黎炳南 [6]认为治哮喘宜“间者并行”综合治疗 ,应“分经别脏 ,攻补兼施”。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是根据祖国医学“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理论及经络学说原理而形成的治疗方法。小儿哮喘以寒证多见,本组中药穴位贴敷由《张氏医通》白甘药饼加味而成,具有温肺暖脾、散瘀祛痰之功效。所用药物白芥子、甘遂、半夏温化伏痰、宣通肺气,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利肺气,细辛、肉桂、生姜温散透达而宣肺,开窍通络以利药物吸收。选用大杼、肺俞、风门、厥阴俞、心俞、膻中、肾俞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邻近肺脏,大杼、肺俞、风门、厥阴俞、心俞、膻中等有止咳平喘、宣利肺气的作用。药物贴敷体表穴位后,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物在特定穴位上被吸收,药穴同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行气散邪、抗御病邪的作用[7]。经治疗后发现与单独使用吸入性激素比较有效率达90.90%,哮喘患者的发作次数减少,同时还发现血清免疫球蛋白 IgE明显下降,IgA、IgG水平明显升高,CD4 水平升高,且CD4/CD8 比值升高,说明穴位贴敷可能使 TH2反应减弱,并使IgE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从而减轻哮喘症状[8]。
近年来,我国儿童哮喘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找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我们临床观察到在西药吸入型激素治疗基础上,穴位贴敷治疗能明显提高哮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诸药合用, 先后天同补,肺脾肾兼调,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气道高反应、控制哮喘复发率,而且随着小儿的正气恢复,哮喘最终有可能被根除,故哮喘患儿穴位贴敷是值得推广应用的防治小儿哮喘发作的有效方法。传统中医治疗费用少、方法简单、无明显副作用,易为患儿及家属接受,因此对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8):503-505.
[2] 黄克文,袁峰,王红荣.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7):47.
[3] 朱英荣,姜蓓蓓,张燕,等.穴位贴敷配合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7):46.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4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