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862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3480例患者肠镜检查中检出息肉450例(12.93%),癌变40例(8.89%);其中炎性息肉210例、增生性息肉40例,两者未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200例,发生癌变40例,以绒毛状腺瘤癌变最高(P<0.05);年龄大、息肉体积大、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单发或多发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故发现息肉均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病理;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1-111-02
结直肠息肉是消化道中常见的疾病,存在恶变可能,但内镜难以定性,最终需要病理组织学诊断,因此病理诊断十分重要[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结果,探讨不同息肉与病理关系,为临床处理提高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6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电子肠镜检查3480例;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84岁,平均(43.54±14.45)岁;男2210例,女1270例。
1.2病理检查方法
电子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作连续性切片,常规脱蜡,HE染色,封片,镜检。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进行发生率的描述,进行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480例患者肠镜检查中检出息肉450例(12.93%,450/3480),癌变40例(8.89%,40/450),其中炎性息肉210例(图1)、增生性息肉40例(图2),两者未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200例(图3),发生癌变40例,以绒毛状腺瘤癌变最高(P<0.05),见表1。年龄大、息肉体积大、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P<0.05),见表2~6。
3讨论
结直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的各种局限性隆起病变,为临床常见病,本文3480例患者肠镜检查中检出结直肠息肉450例,发生率达12.93%,是结直肠癌前病变之一,既往由于检测手段不够,往往不能早期发现,以致许多病例并发癌变、出血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自内镜问世以来,提高了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但电子肠镜下观察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隆起到赘生物,难以镜下定性,因此病理诊断十分重要[2]。
结直肠息肉病理学上包括新生物性息肉(即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3]。各类息肉有各自的特点: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可继发于各种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结肠炎、中毒性巨结肠等疾病,息肉呈灰白色,多无蒂,病理上炎性息肉主要由再生的上皮组成,可有增生;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多见于直肠(75.00%,30/40),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本文发生于年龄>60岁的患者达80.00%(32/40),主要是肠黏膜增生性改变,炎症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两者生长有一定的自限性[4],本文450例息肉中炎性息肉210例、增生性息肉40例,两者未发生恶变,提示此类息肉无明显癌变倾向;而腺瘤性息肉有明显的癌变倾向,本组腺瘤性息肉200例,发生癌变40例,发生率20.00%,且以绒毛状腺瘤癌变最高(P<0.05),说明随着绒毛成分增多,息肉癌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5]。观察发现息肉恶变与患者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单发或多发等情况有关,年龄大、结肠部位的升高、息肉数目越多、腺瘤体积越大,越易癌变;光滑型、有蒂者癌变少,而分叶状、菜花状、宽基或无蒂、表面粗糙、炎症明显,越易发生癌变。
总之,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早期发现结直肠息肉癌变是改善结直肠癌预后的有效途径。因此,内镜检查应尽可能送到盲肠,减少漏诊,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对结直肠腺瘤样息肉无论大小应尽可能全息肉摘除,不能电凝摘除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对非肿瘤性息肉,也应结肠镜追踪观察并同时进行病理检查,对预防恶变具有重要的意义[6]。
[参考文献]
[1] 耿振宏. 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学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9):125-126.
[2] 郑之田. 胃肠病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6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