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地形图、脑电图检查在早期急性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2)
第1页 |
参见附件(2888KB,3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应用χ2检验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血组BEAM、EEG异常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46例脑血组患者BEAM、EEG除1例正常外余均有异常,病情严重者异常程度相对较高,见表1。边缘异常主要改变为:θ频带功率稍增强,α频带功率稍降低,θ/α比值增高;轻度异常主要改变为:θ频带功率增强,α波慢波化(8~9Hz),θ活动散见或呈阵发短程出现;轻~中度异常主要改变为:α频带功率降低,θ频带局限性功率增高,θ/α比值增高明显,α波不规则及基本节律消失,θ活动与对侧对应部位差值大于30%,以中波幅为主,呈短~中程出现,中央区多见;中~重度异常主要改变为:δ波散见其频带平均波幅绝对值为(4.74+0.48)μV2,按10级分类定标,每一级为2.0μV/s的标准δ频带级别在7级以上,(θ+δ)/(α+β)比值增高明显,θ活动见于全导联,中央、顶枕区可见单个负相尖波及可疑尖~慢综合波。
表1 脑血组BEAM、EEG异常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分型 n 边缘 轻度 轻~中度 中~重度
轻型 17 3 6 6 2
中型 22 2 6 10 4
重型 6 0 0 4 2
注:表格中不包括1例正常BEAM、EEG
2.2 脑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BEAM、EEG检查,脑血组有45例出现不同程度异常,异常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异常6例(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23,P<0.01),且脑血组异常程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脑血组与对照组BEAM、EEG异常率比较
分组 例数 正常 异常 异常率(%)
脑血组 46 1 45 97.8
对照组 30 24 6 20.0
2.3 自动波率分析器
观察46例脑血组患者对闪光刺激[(8~18)次/s)]的反应结果:α节律同化16例,见于正常、边缘、轻度病例,其它未见明显α节律同化。
2.4 过度换气(Hv)
46例脑血组患者3min内θ活动增多程度不一:散见中波幅1例,阵发短程中波幅增多16例;阵发短~中程中~高波幅增多19例;阵发性中~长程中~高波幅增多伴δ波散见10例;Hv后30sθ活动仍呈短~中程中波幅出现者32例,其它病例散见或阵发短程低~中波幅出现。可见,病情严重者闪光刺激无反应或不明显,过度换气θ活动增加明显。
3 讨论
我市地处洞庭湖区,为血吸虫病高发地带。我院为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附属医院,每年可见各型急、慢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病情一般都有数周~数月乃至几年不等。其确诊方式除有明显疫水接触史、直肠镜检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外,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往报道甚多,常被人们关注,而本文描述的是对46例早期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影像学检查阴性而BEAM、EEG异常并进行分析。
血吸虫异位寄生多见于大量尾蚴感染后的急性患者,成虫及虫卵所分泌的毒素代谢产物、异常蛋白可引起脑组织的中毒反应与变态反应,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病变多在脑膜及大脑皮层[5],导致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与感染严重程度及机体免疫反应强弱有关,速发型为主要类型。本组46例患者处于急性早期(1~2周),有文章报道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神经症状出现时间最短为感染后5d[6]。急性期由于病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异常早于形态学改变,功能异常反映出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EEG上背景波仅见α活动不规则,BEAMα频带功率降低,θ频带功率稍增强,表明脑神经细胞受损较轻,见于临床症状较轻者;EEG背景波中基本节律消失,θ活动增强呈阵发性短程或短~中程出现,以中~高波幅为主,BEAM中θ、δ频带功率明显增强,表明脑神经细胞受损较重,见于临床症状明显者;严重时BEAM中δ波散见其频带平均波幅绝对值为(4.74+0.48)μV2,δ频带级别在7级以上,EEG上有癫性放电波,出现与之相应的临床症状。46例脑血组患者入院后经过内科治疗,复查BEAM、EEG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0例正常,10例轻度异常,6例轻~中度异常,相应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好转出院。随访1~2年,有6例患者转为慢性脑型血吸虫病,可能与当初病情太重或机体免疫反应太弱有关,脑CT扫描出现异常(3例为数个小结节呈簇状聚集,1例为灶周水肿影将病灶包绕成岛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8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