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1870KB,2页)。
肝血管瘤大部分生长缓慢,临床无症状,多为查体时偶然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健康意识增强,单位集体体检逐年增多,因此发现此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多数人员在发现此病后往往比较恐慌,认为诊断不能明确而要求去进行MRI检查甚至要求穿刺确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5],因此需要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B超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性手段在脏器病变中广泛应用,超声检查肝血管瘤边界多清楚,典型者可在肿瘤周边见2~4mm厚的环状高回声带,呈“花瓣状”围绕,与周围肝组织和肿瘤之间均无间断现象,为“浮雕状改变”,具有较高特异性,有时可见肝血管瘤边缘有小管进入,呈现“边缘裂开征”等改变[6,7],B超声像图常常表现下列3种类型:①强回声型:最多见,本研究中为75.00%,超声显像肝内圆形或椭圆形呈回声增强结节,边缘清晰,其内部回声又可分均质与不均质,不均质内部回声可呈细小的网格样低回声,均质瘤体内部呈网格样结构的直径稍大。出现强回声型原因是血管海绵状扩张,血肿机化,静脉淤血膨大形成血管瘤或因肝内小血管发育异常,形成蜂窝状大小不一血窦,血窦间为纤维隔,间杂血管和胆管[8]。②弱回声型:弱回声型约占14.17%。超声显像为边缘清晰或欠规则的弱回声占位,瘤体内可见网眼状或蜂窝状低密度透声区。③混合回声型:占10.83%,超声显像为边缘清晰,形态规则或欠规则,肿瘤内部为混合回声,多为实质性不均匀强回声条索,斑片状形态不规则的大小不等液性暗区混杂,其后方多伴有轻度回声增强[9]。通过两种检查方法比较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的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B超诊断敏感性、准确率较高。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高准确率及敏感性,作为对肝脏占位的检出应为首选方法,易于反复动态观察,而且成像快,诊断及时,为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但是对一些肝脏局限性占位病变的定性,需要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和随访观察,以便肿瘤的定性[10]。
[参考文献]
[1]李治安. 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28-1333.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29.
[3] 项明慧,任卫东.临床超声造影诊断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
[4]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61.
[5] 邱双健,樊嘉,陈培. 肝脏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 肝胆外科杂志,2008,16(6):407-411.
[6] 吴乃森. 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 第2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82-84.
[7] 王玉红. 肝血管瘤彩超诊断的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6(7):68-6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70KB,2页)。